钟南山被黑,袁隆平“人设崩塌”:对英雄苛刻,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大千世界 227 0

  原标题: 钟南山被黑,袁隆平“人设崩塌”:对英雄苛刻,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我们有信心四月底基本控制疫情。”

  前不久的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院士掷地有声地宣布了这个消息。

  对于全国上下,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距离1月18日夜驰武汉已经过去40来天,

  84岁高龄的钟南山一直坚守在抗疫最前线,争分夺秒地与病毒赛跑。

  他消瘦很多,几次露面都略显憔悴。

  人们既心疼他,又希望多听到他的声音。

  作为新冠、非典两次疫情的领军人物,钟南山早已成为正直、科学、勇气的代表。

  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网友敏感的神经。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

  绝大多数人关注他,是为了获取安全感,对现状有更理性的认知。

  然而,也有一撮人别有用心。

  他们拿着“放大镜”, 挖空心思寻找他的污点,伺机放出冷箭。

  李海鹏在《佛祖在一号线》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英雄倒掉,向来是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对英雄的消费,只有两回让人们真正爽到不行:第一回是树立英雄,第二回则是干掉英雄。”

  有人张冠李戴,把2016年钟南山看望病人的视频嫁接到这次新冠疫情中,指责他进病房不戴口罩。

  


  还有人信口雌黄,把17年前钟南山因为过度劳累引发普通肺炎的事歪曲成染上非典却刻意隐瞒病情。

  


  黑完钟南山,他的家人也不放过。

  8年前的一部纪录片《中国人物志》最近重新翻红。

  视频中,钟南山住的是学校八九十年代分给他的房子,空间很小,夫人李少芬将大部分奖杯和荣誉证书收起来,只留一个奖杯当果盘用。

  


  居住环境朴素得无可挑剔,但他的儿子钟惟德接受采访时,却被喷子逮到了漏洞。

  钟惟德腰间系着一条爱马仕皮带,那个金光闪闪的大“H”颇为显眼。

  


  阴阳怪气的论调纷至沓来:

  “儿子的爱马仕皮带好扎眼。”

  “儿子还戴爱马仕皮带,估计真的是领导。”

  “这么不朴素,给父亲丢脸。”

  


  甚至还有人觉得他有来路不明的财产,希望有关部门严肃调查。

  


  


  一条六千多的皮带,钟德维靠正常收入真的买不起吗?

  百度百科显示:

  他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有人怀疑这些头衔的取得有拼爹的嫌疑。

  但实际上,他和钟南山的研究方向八竿子打不着。

  一个是呼吸病学专家,一个是泌尿外科专家。

  或许他是被父亲潜移默化才走上从医之路,

  但后来能够获得中国泌尿外科最高荣誉“吴阶平泌尿外科奖”,并且成为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瑞典科罗伦斯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和客座研究员,足可见其自身的努力程度。

  


  除了业务能力过硬,他的职业操守和医道精神也广受认可。

  为了给病人减轻医疗负担,他用五年时间进行对"药物疗效与成本分析"的研究,在前列腺炎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原来每周近百元的药费降低到10元以下。

  


  现在普通人咬咬牙,花大半个月工资买奢侈品都司空见惯,

  怎么一个优秀敬业的医学专家戴条爱马仕就成了败坏家风,沉迷物欲?

  难道医生都是餐风饮露的神仙,寒窗苦读数十载,就为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成年人为了更优越的生活奋斗,无可厚非。

  如果一个人都称得上“国之重器”了,还买不起爱马仕,那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悲哀。

  无独有偶,

  同样为了疫情奔忙的李兰娟也被质疑沽名钓誉。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只睡三个小时,脱下防护服后满脸勒痕深如沟壑。

  


  她的辛劳有目共睹。

  但因为她儿子是某公司董事长,就有阴谋论者言之凿凿地推论,

  她之前力推的新冠抗病毒药物阿比朵尔,是在为自己儿子的公司提供利益输送,趁机发国难财。

  此言一出,大众哗然。

  无数人愤慨、失望,讥讽,恨不得推翻她在疫情狙击战中的一切贡献。

  


  幸而辟谣信息及时公布——李兰娟儿子郑杰的公司,杭州华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以通讯技术为主的公司,其经营范围并不涉及药品研发。

  而且药监局审批的阿比朵尔,生产企业中并没有她儿子的公司。

  如此经不起推敲的谣言之所以能大肆传播,无非是因为大家潜意识里都认为科研工作者应该抱着崇高的使命感清贫度日,视金钱如粪土。

  家里有个总裁儿子,岂不是沾上了铜臭味,那你还能潜心学术不被腐蚀吗?

  对英雄,大家从不吝啬赞美之词。

  可英雄一旦与世俗名利扯上关系,事情似乎就变得敏感起来。

  


  去年11月19号,从广州飞往纽约的南航CZ399航班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一位老年旅客无法排尿,面临膀胱破裂的风险。

  

钟南山被黑,袁隆平“人设崩塌”:对英雄苛刻,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乘客中有两位医生立刻赶来帮忙。

  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生肖占祥自制穿刺吸尿装,准备为他排尿。

  然而,由于飞机上空间限制,设备又不够专业,尿液无法排出。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红医生当机立断,决定用嘴吸尿。

  长达37分钟的过程里,他总共吸出800毫升尿液,老人总算转危为安。

  


  这事刚登上热搜,网友都赞不绝口:

  “这才是真正的天使,父子都很难做到,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竟然能做到,了不起啊。”

  针对两位医生的感人之举,张医生所在医院表示会对张医生进行奖励,而肖医生所在医院决定授予肖医生“德艺双馨风尚奖”,奖励人民币10万元。

  看到这,有些人心里又开始膈应了。

  为什么一定要用嘴吸?怕是在作秀吧?

  后来张红医生微博回应:

  “(吸尿救人)有失败的风险,并发症的风险,自己感染不治之症的风险。如果是做秀的话性价比太低,这买卖太不值了,巴菲特都不会干。”

  


  谣言无疾而终。

  但我还是纳闷,为什么一个医生在非工作时间,克服如此大的心理障碍,以身犯险解了病人的水火之急,还要被无凭无据地恶意揣度?

  难道见义勇为非得不求回馈才值得称道,

  一旦跟物质奖励挂钩,当事人的动机就变得可疑,善举也瞬间失了灵魂?

  刻板印象下的道德绑架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不少可歌可泣的好人故事,这些故事也构建起我们最初对“好人”形象的认知。

  这当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是白芳礼。

  1913年,他生于河北沧州的农村。因为家境贫寒,13岁就辍学给别人打短工。

  31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去天津闯荡。

  做人力三轮车夫,赶上兵荒马乱,苛捐杂税,每天起早贪黑也赚不了几个钱。

  熬到解放后,进了运输厂工作,日子才算有了几分盼头

  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年代,他拉扯大的四个孩子,有三个读了大学。

  此外,他还供养20岁就守寡的姐姐,支援侄子读书。

  


  1974年,白芳礼从运输厂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

  一晃十三年过去,74岁高龄的他本该安享晚年。

  可回老家后,看到许多孩子大白天不去上学,都在田里干农活。

  想起自己这一生都摆脱不了的贫穷宿命,他顿时萌生了捐助的念头。

  将辛苦攒了大半辈子的5000块全部捐给家乡后,他又重拾旧业蹬起三轮车。

  近20载,日晒雨淋不着家,攒了35万,圆了三百多名贫困学子的上学梦。

  90岁那年,他把饭盒里的钱递给校长,无奈地说:“我干不动了,这大概是我捐的最后一笔钱。”

  


  几乎每一个在他人生最后几十年见过他的人,都替他心酸。

  一年四季,他永远穿着从街边捡来的衣服。

  一碗白开水,两个馒头,就是每天的午饭。

  偶尔往开水里倒一点酱油,便称得上“美味”。

  


  冬来暑往,他无数次被烈日烤晕,也曾顶着39度高烧,险些摔到沟里去。

  有时候憋不住小便,会尿湿棉裤,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着车到处跑。

  这样一个完全抛弃小我,用尽生命余热托举别人人生的老人,谁敢说他不伟大?

  但也正因为他的形象过于伟岸,

  所以我不希望他成为现实世界里英雄人物的通用模板。

  如果一说到英雄,人们就想到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安贫乐道。

  久而久之,固化的印象便会演变成对英雄的苛刻要求。

  于是你会看到,

  倾注毕生心血解决全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因为买了两部华为手机,被诅咒暴毙。在车展上摸一下豪车,被扣上奢靡腐败的帽子。

  


  那些思维简单的巨婴,时刻绷紧斗争的弦,但凡你不在固定标签内做规范动作了,他们就要将你的人格全盘否定。

  被他们冠上“英雄”的名号,不是荣誉,是诅咒。

  英雄只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我们特别喜欢看到好人为大家牺牲,因为那有美感。”

  在讨论该不该给好人发红包的那期奇葩说中,辩手梁秋阳说。

  当大众无限沉溺于这份美感之中,认定好人不能及时行乐,好人不能贪图名利,好人必须纯粹,必须高尚,必须悲壮……

  把道德封上了高高的神坛,代价是什么?

  是没有第二个人愿意走上去。

  


  扪心自问,有几个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做像白芳礼那样“苦行僧”式的好人?

  这次疫情中,有句话被反复提及:

  “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超级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既然是普通的血肉之躯,那么自然也会有平凡的难处和欲望。

  就像吹哨人李文亮一样,他幻想被锦鲤附体,时常吐槽物价太高,永远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工作太累也忍不住抱怨。

  这么一个充满烟火气,看上去和我们别无二致的人,却是最早揭开真相盖子,即使被误解依然坚守工作岗位,染病后还惦记着等好了要上前线的勇士。

  


  他生前留下的那句“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 ,相信无论过去多久,都会给后人振聋发聩的警示。

  在李文亮本人看来,他并非拥有多么高尚的人格,也从未想过成为自我牺牲式的圣徒。

  做这一切,更多的是出于一个医生的职业操守与专业素养。

  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事迹才更让普罗大众动容不是吗?

  


  所以,比起大义凛然的呐喊和致敬,我更希望这些平民英雄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回报。

  李医生去世后,武汉市人社局为其做出工伤认定,保险待遇如下:一次性工亡补助金78.502万元,丧葬补助金3.6834万元。

  李医生妻子所在的爱尔眼科医院也表态,会负担两个孩子直到大学毕业的生活津贴和学费。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的示范。也是表达哀悼真正有力的方式。

  


  人死不能复生。

  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眼泪和蜡烛,对那个失去顶梁柱的家庭起到的安慰作用微乎其微。

  疫情退去后,我们的生活回归正轨,英雄们的名字也会淡出公众视线。

  而他们的家属,还要在漫长的寂静中独自修补精神世界的疮痍。

  没人知道修复期需要多长,但最起码,社会能够保障他们日后不被最基本的生计困扰。

  好人不求回报,是好人的高风亮节。

  但能够让好人过得更加体面,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人是被环境和细节造就的。

  像白方礼那样完全斩除私欲的好人,提着灯笼也再难找到第二个。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着怯弱、自私、脆弱这样那样的缺点。

  每个分岔路口,决定我们是否挺身而出的,就是看这个社会对待英雄的态度。

  是努力让英雄拥有与之匹配的生活条件,还是将他挂在道德的标杆上,无休止的挑剔苛责。

  以前大家喜欢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劝诫行善之人,

  但如今,我更希望这个社会可以用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告诉他们:

  但行好事,定有前程。

  你的善良不曾被遗忘,不会被辜负,永远会传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