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一位残疾人的大学故事:人生如歌(1)

大千世界 80 0

  有歌声陪伴的人生,是美丽的。

  序

   在美丽的花城,奏响了一个如歌的真实动人故事,或许有很多人已经知道,但不一定了解个中详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不少人

  会熟识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故事中的主角了。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午,在(原广东民族学院)现改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礼堂,举行着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学仪式——九

  六级残疾人的开学仪式——九六级残疾人中文大专班开学典礼,这是全国首例免费为残疾人举办的中文大专教育进修班,因此,吸引了多家电

  视台及新闻媒体的采访。院校党委书记代表学院在典礼欢迎词中说:“你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心,你们也应该像

  健全人一样,享有读大学的权力,希望你们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以优秀的成绩回报社会。”

   一、筹备(特殊班的课前工作)

   据说这个班的诞生是个难产儿,是经过老师说不清的奔波,道不尽的劳碌,付出了不知多少精神和心血才培育而成的。在广东职业技术师

  范学院中文系,有位五十开外的教师,他高高的额头下戴着副厚厚的眼镜,他的头顶略显有点秃,平时见他腋下总是夹着公文包,脸上也总是

  露出严肃的微笑,他就是中国作协,广州分会会员吕奎文教授。他在献身教育事业的同时,也至力于残疾人事业。他对残疾人有着一种特殊的

  感情,他看到残疾人由于受到身体条件的限制,在生活、教育、就业、婚姻等问题上都遇到不可估量的困难,残疾人在文化教育上,尤其处于

  劣势,他们的知识及素质都普遍比较低,远远跟不上现代科学发展的需求,为了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提高文化水平,认识自我、参与社会,吕教

  授决心开设一个实行全免费教育的残疾中文大专班。他的建议得到学院党委、成人教育办和中文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吕教授一旦有时间

  就奔波于各有关部门,在他不辞劳若的努力下,这一项目终于得到高教厅的批准了——残疾人中文大专班成功开课了。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所

  有老师的脸上,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

   二、特殊的老师

   中文大专班的课室安排在中山图书馆内,上课时间是每周的周六和周日。我们学习的第一门学科是《现代汉语》。由该院校退休女教师唐

  凯平任教。唐老师是一位快将七十高寿的退休老师。系领导为何让一位高龄老师来上课呢?原因也很“特殊”,系领导认为对于我们这样特殊

  的学生(年龄及水平不统一),一定要挑选最好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素质老师来教这个班。

   唐老师放下教鞭整整八个年头了。当她得知领导决定聘请她来这个班任课时,她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为残疾人做事,她认为是义不容辞

  的事。她从学院系里拿到教科书便马上翻书查典,日以继夜地备课,拟定授课计划。《现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为了让同学们通过学习,能

  快速掌握语法的运用,她反复推敲讲课的方法与技巧,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

   当唐老师走上讲台,讲授第一课时,同学们已感到她的教学方法不同凡响。她用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说:“同学们,文字处理是语言的艺

  术,不管从事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语言,尤其是文学创作和媒体宣传工作都必须用文字来完成。而语法正是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只有学好现代汉

  语,打下坚实的语法基础,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语法进行交流,学习与写作,才有机会攀登更高的目标。”唐老师的开场白,使同学们认识到学

  习现代汉语的重要性。唐老师接着说:“学习本课程,其目的是弄清楚现代汉语各种基本概念,系统掌握语法的结构规律,性质和运用技巧,

  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语言流畅,读音准确,彼此交往才不受阻碍,否则,不但会闹笑话,甚至给生活、学习、工作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她举了两个例子:“ 有一次,一个广东青年出差北京,刚好碰上外公生日,那青年跑了几条街,想买一瓶上好的白酒给外公拜寿,却没有如愿

  ,原因是他说话时咬音不准,老是把“白酒”说成“白走”,售货员听不懂只好说:请到别的商店看看吧。他的白酒买不成,反倒落了个白走

  。还有一个,某校的某班同学决定到某单位参观,于是,班里发出通知,通知上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周末我们班一齐到某单位参观学习’

  。同学们接通知后都在议论纷纷,到底是全班同学回校集体出发呢?或是到了某单位再集中呢?大家都搞不清楚,最后采用讨论方式决定结果

  。面对这种问题真是哭笑不得。”唐老师就是用她那温柔的语气,亲切的笑容来讲课的,我们就像听慈祥的妈妈讲故事那样的入神,那样的认

  真。唐老师每讲完一节课,总会问上一句:“同学们,我刚才讲的内容都听明白了吗?”往往这个时候,我们才醒悟过来,原来是在上课哩。

   为了帮助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她还特别进行个别辅导,这通常是利用课后的个人休息时间进行的。记得有一次,她要求我们用形容词,

  喻词各造几个句子,谁知几乎全班同学都误解了修辞的含义,她看着我们的作业,仔细寻找原因:是我讲得不清楚?还是学生听得不明白?

   下一节课一开始,唐老师首先与我们复习这两修辞的性质,区别方式与如何运用,她不厌其烦的解释,举例说明,直到我们都会正确运用

  为止。正因为她有慈母般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教而不厌的耐心。唐凯平老师成为我们全班同学最喜欢的老师之一。

   其实,唐老师的身体并不怎样好,加上年事已高,不过,这些并没有妨碍她执教的信念,她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倾注了母爱。那天早上起床

  ,她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心里有个十五十六,到底上不上课呢?我少休息半天却可保证他们的课程。为了不接下我们的课,唐老师毅然带病

  坚持上课,而且是坐个把小时的公交车才到达上课场地的。唐老师踏进课室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对不起,我来晚了。”我们看着她苍白

  的脸庞,便知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同学们都没有忘记,第一学期,我们上课的课室是设在三楼,虽然中山图书馆专门为我们开放电梯上落(学校距离市区较远,在该图书馆

  租一馆作我们的课室使用),但进入课室还有几阶石级,这使几位离不开轮椅的重残同学感到为难,他们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进入课室。唐老

  师十分明白自己这些特殊学生的需要,所以,在她的上课日,不管刮风下雨,晴天、阴天,她比任何一个同学都早到,她不管自己的高龄,身

  份什么的,就是站在梯口等待着她的学生到来,一位同学摇着轮椅过来了,她急忙迎上去,挟住轮椅就往课室里推,坐在轮椅上的同学不好意

  思地说:“唐老师,您年纪大了,让别的同学来吧。”“不要紧,我还能干嘛。”唐老师平静的回答,也真的这样干了,从她充满慈母爱的脸

  上,我们感到,只要有爱心传心,还怕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

   时光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唐老师的课程转眼间就告结束了,我们班参加这科考试的同学最多。课程结束后,她对我们说:“我的课到此告

  一段落了,如果你们有什么需要的话,可用电话联系,我一定会尽力的,希望你们继续学习将来的各科,再见。”目送她高大的背影远去,我

  们依依不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叶良钧老师担任我们第一学年的班主任,他也是《文学概论》的任课老师。面对这群身残志不残的学生,他深感责任重大,既要传授好知

  识,又要照顾好这群特殊的学生,才能对领导的信任有个交代,记得开学的第一天,叶老师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

  四面八方走到这里来组成一个特殊的集体,共同携手共处三年,三年的时间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应该好好的珍惜呀。你们要团结一致,互

  相帮助,有困难就向老师反映,老师会尽力想办法解决的。不要管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关键是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听了叶老师的一番教导,

  同学们都很受感动,表示一定会好好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将来从好的成绩报答老师。

   《文学概论》的课程抽象,或许是受水平和见识的限制,初期太多同学听不太明白,叶老师知道这种情况后,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书本上

  抽象的内容通过他抑扬顿挫的声音演绎成通俗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趣味性,我们边听课,边作笔记;边看书,边思考,兴趣逐渐浓了,好像

  心窝开了一扇窗,过去不熟识的人物,作品,故事,通过叶老师循序渐进的理论分析,形象指导,现在都知道了。老师的悉心教导,使我们认

  识到,丈学其实就是生活的写照,既能启发智慧,也能激发灵感,一旦迷上了,就会爱不释手,还会沉浸其中。学习文学就是学习生活,所有

  这些感受都从天窗收进我们的心窗,化作我们的聪明才智。

   叶老师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老师,对我们全班同学要求严格,不允许随便迟到,早退,考试形式与在校学生一样实行闭卷,他上课时严

  肃认真的样子,使我们有时感到害怕,但我们内心十分明白,老师这样做其实是为我们好,是对我们负责,不过,一下课,他变得活泼,好玩

  ,他还经常与同学们促膝谈心,叶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们负责,在生活上也处处关心着他的学生,如果遇上天气不好了,他会问同学们!你

  们都带雨具了吗?衣服穿够了吗?慈父般的问候,给我们很多似有父爱的回忆。

   记忆犹新的是第一学年在三楼上课那几级阶梯,曾是重残的几位用轮椅代步的同学的绊脚石,这几位同学曾私下议论过,为了减少老师的

  负担,准备约定不来上课算了,无意中被叶老师听见,叶老师觉得是老师的失职,没有理解特殊学生的心里感受,当老师的,哪个愿意自己的

  学生逃学?他的心像被什么鞭打那样疼痛,他决心要解决这个难题,为了稳定同学们的学习信心,响亮的嗓子道出柔柔的话语:“同学们,如

  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都请回来上课,有什么困难都可想办法解决的,试想一下,老师的工作没有学习的支持有意义吗?再说,这个班来得

  不容易呀,我们共同珍惜,爱护她好吗?”

   叶老师不声不响地准备材料,找学校的木工帮助,造就了一个木板斜坡,又带领我们跨越了一道障碍。

   说来也巧,一年后的《美学》课程竟然是叶老师的卷土重来。这回的相聚已没有了当年的害怕严肃心理,却增添了师生之间对美的更多,

  更深的理解。

   由于系里的工作调动关系,第二学年时老师不再担任我们班主任了,调来了一位年轻身材魁梧的讲师,袁何东老师接任我们的班主任,虽

  然,当我们的班主任并不容易,如作爹娘一样艰辛又责任重,但是我们袁老师却不是这样认为,他在想:学院信任我才把这付担子交给我,既

  然我有幸当他们的老师,就要把工作做到最好。

   袁老师是蒙古族人,他虽说来广东工作好几年了,对广州话仍是一窍不通,偶然我们说一两句广州,他只能从表情语气中猜测是什么意思

  ,猜不着时会引起我们的笑声。他柔和的语气始终带着浓浓的蒙古味,使我们很快联想到:“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一派美丽的北国。袁老师上

  课也好,为我们办事也好,总是那样的广阔胸襟和气量,他平易近人,态度和谒,不摆老师的架子,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袁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特别,每教授完一种写作方式,都要求我们做作业,并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要求我们轮流回答,基础较好的同

  学回答问题流利多了,而基础不那么好的同学有时不敢回答,或显出战战兢兢的样子,此时袁老师会鼓励这些同学勇敢一些,还给予提示,他

  不强求详尽的答案,志在人人有机会平等参与,他诚恳的目光,一视同仁的处理方法,锻炼了我们的胆量和思维从而促进我们同学们的互相学

  习风气,我们的作文哪个写得好就在班上念出来,让我们互相评比,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推向新的高潮。

   袁老师像唐老师和叶老师一样,对他的学生关怀备至。记得那年夏季的一天下午,我们正在上袁老师的课,突然不知什么原因停电了,闷

  热的空气立即笼罩整个教室,我们静坐听课也一身湿淋淋的,不知不觉把凳子都坐湿了,再看站在讲台上的袁老师,早已是汗流夹背了,简直

  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有同学提议“袁老师到外面吹吹风,休息一会儿再讲吧!”袁老师只是知笑,并没有停下手中的粉笔,课继续上着,

  袁老师平静的心态像一股电流,马上传遍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老师既可忍耐,我们何以不可克服,大家坚持着,坚持着,坚持把课上完了。

   没有电,电梯也起不了作用,几位重残的同学无法下楼,满脸无奈的焦急,袁老师来到我们身边,只听他轻轻地说:“同学们别焦急我来

  帮你们。”话音刚落,老师就用他宽阔的肩膀将一同学背起来,大踏步往楼下走去,接着是第二位,第三位……,边走边与背上的同学聊家常

  ,以解他们不安的心,被他背起的同学泪水与他的汗水和在一起,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汗水,什么是泪水,图书馆的人(包括工作人员,读者)

  看到这激动人心的情景,无不被感动,有的甚至停下脚步和工作,看得傻了眼,如果不是亲眼见到的话,谁又会相信堂堂的大学老师会来做这

  种平凡的小事哩。民族学院中文系的老师就是用最响亮的语言——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时代的歌曲,没有这些无私奉献的老师用辛勤的汗水谱

  写这首歌曲,谁又可唱起来呢!

   或者有人会说:这些老师真怪,为什么会挑这种人来教?问题的确有趣,我们的老师怪就怪在他,有崇高的理念,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在

  不断提高,残疾人也不能例外,这是我们老师的心愿。也是工作的目的。

  (未完,待录入)

标签: 残疾人的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