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仰留下悬疑的空间——读《达芬奇密码》(文图)

大千世界 55 0

一部书能持续几年的畅销各地,除了它的商业运作之外,首要的是这部书必须具有畅销的品质。《达·芬奇密码》以悬疑侦破的通俗形式,涉及了宗教与信仰的敏锐话题,特别是对西方主流信仰基础的颠覆,是否会导致基督教徒对信仰的动摇,可能是比破译密码更大更重要的悬疑。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内容的敏感,共同促成了它的流行。事实也确实如此,全世界的天主教会组织都在同名电影热映的时候,纷纷发表声明,声称这是一部亵渎教义的作品,并奉劝教徒拒绝观看。在人们对这部书及电影议论如潮的时候,自己仍然是流行中的一个真空,才发现我阅读的缺失。于是,在跑了几家书店后,买到了一本已经翻损了的《达·芬奇密码》,它的版记上标注着2006年3月第31次印刷。这本已经不知被多少人翻过的书,虽然已经散尽了墨香,但它的每个页码对我都是新鲜的。

   书中对宗教的态度是达观和超脱的。通过对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画作的解读,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结论:关于耶稣的一切,不过是罗马教会所创造出来的一个谎言。耶稣不过是一个凡人,他和《圣经》中那个著名的妓女结婚生子,他的后代之一就是达·芬奇。这是一个把神还原成人的过程。我们自然可以把这作为小说家的一个噱头,不必当真。但书中关于宗教的阐释是接直的。主要人物兰登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的。这就是我对宗教信仰的定义——即信仰我们想象的真实,但我们无法证明的东西。无论是古埃及人还是当代宗教,都是通过隐喻、寓言以及夸张的方式来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神或上帝。隐喻是这样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加工原本无法处理的东西。等我们开始完全相信自己为自己编造的隐喻时,问题也就出来了。”对这样的虚幻,人们为什么还那么的虔诚?“宗教性的隐喻成了对现实进行虚构的一部分。而在现实里,又有助于芸芸众生从容应对,完善自我。”小说最终表达了不论耶稣是神还是人,今天的人类还无法摆脱对他所代表信仰的彻底离弃的思想取向。尼采早说说过:“上帝死了”,同时他又强调:“宁可让人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关于宗教信仰还真是一道难题。

   《达·芬奇密码》的破译与追杀过程中,其本质是对人性中权欲的揭示。世间的权力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需要得到神一样的待遇。当无法得到的时候,谎言就成为必须。对密码的破译,就是要告诉人们,防止一切拥有神一样的权力的人和机构。有一句话一直在回响:《圣经》不是来自天堂的传真。

   宗教从来都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母题。《达·芬奇密码》与经典作家的最大不同是它对宗教基础的质疑和挑战。那些经典作家们往往只通过具体个人(教主或教士)的行为,揭示宗教的权力倾扎和虚伪。莫里哀在《伪君子》中塑造的教士达丢夫形象是伪善的集大成者,莫里哀因此也遭到了教会的围攻和仇恨。

   《达·芬奇密码》也洞悉了人性的缺陷。塞拉斯一方面在苦修,同时又为得到拱顶石去疯狂追杀,并为这种追杀寻找了实现信仰的理由。雷米更是把得到密码筒看成是通往自由与财富的门票。在书中天真的索菲面对雾团一样的密码及符号,得出了一个结论:“男人的骗局是多么黑暗”。

  请复制查看原文:

标签: 达芬奇的作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