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大千世界 275 0


  说到“祭灶”,可能许多年轻的朋友对此知之甚少。

  其实,中国人过的“小年”就是“祭灶节”。古人敬畏鬼神,旧社会的老百姓都觉得阴历腊月二十三是各路天神返回天宫述职的日子,守护着老百姓灶台的灶王爷自然也不例外。灶王爷在汇报了凡间百姓一年的饮食情况后,还会说些家长里短、善恶是非,玉皇大帝往往会根据这些作为赏罚的依据。

  所以,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恭送灶王爷。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那么,灶王爷是什么,在祭灶节这天又有什么风俗呢?

  且让笔者带大家走进民俗节日——祭灶节。其实,早在虞夏时期,先民就已经开始祭灶了。在后来的朝代里,民间灶君信仰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历朝历代的灶君形象和传说都不同。我们且拿流传最广的灶君张单为例,看看这位灶君的身上发生过哪些传奇故事。

  张单家财万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豪绅。不过,他与那些为富不仁的家伙不同,张单心地善良,仗义疏财,经常接济那些穷苦的老百姓。不过,人无完人,张单亦有缺点,那就是喜新厌旧。原本他的夫人十分贤惠,但张单时常在外沾花惹草,后来更是爱上了美女李海棠。

  不久之后,他为了娶这个漂亮女人竟连元配妻子都休了。张单二婚过后,张家的日子就不那么美满了。李海棠虽长得漂亮,但十分懒散,且挥霍无度。张单的家产,没过几年便被李海棠挥霍一空了。李海棠见张单已家徒四壁,不愿意跟着他过困难日子,于是便不辞而别了。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张单穷的就剩一套祖宅了,可偏偏“屋漏偏逢连夜雨”,有一天老宅突生无名火,火借风势将大屋少了个精光。走投无路的张单,只能流落街头。张单万分惆怅,每天哭得稀里哗啦,连眼睛都哭瞎了。这下,他连打工的机会都没有了,只得挨家挨户地乞讨度日。

  这天正午,张单来到一户民宅,女主人将他请进屋中,招待他吃了个饱饭。张单虽眼瞎,但耳朵很灵,他听女主人的声音似曾相识,于是,便询问女主人的身份。原来,这女主人正是被他抛弃的发妻。张单只觉得这么多年愧对妻子,羞愧难当,他再也没面目苟活于人世了。

  于是,张单一头撞死在炉灶上。玉皇大帝听说这件事后,特地查阅了张单的生平。虽说张单早年愧对发妻,但他临终前已有悔过之意,而且多年以来他始终救济穷人,积累了不少功德。玉帝问天庭还有没有神位,其他神仙说灶君一职尚空缺。

  于是,玉帝便安排张单成为灶君,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灶王爷。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当然,张单只是我国历代灶君中比较出名的一个,绝非唯一的灶君。如:道家典籍《经说》中,便有一个老婆婆形象的灶君。原文称灶君婆婆有“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的本事。

  不过,不论是灶王爷还是灶王婆婆,毕竟,灶君只是主管人间炊事的小神。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越与民间生活贴近的小神,其行事作风越“接地气”。不论是灶君还是土地公公,这些小神都喜欢“八卦”,探听老百姓家里家长里短的小事。

  人们认为,灶君不但喜欢像七大姑八大姨一样窥探隐私,还愿意将这些隐私说出去。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述职时,他会滔滔不绝地对玉皇大帝讲这一年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而久居清冷天庭的玉皇大帝也愿意听灶王爷唠叨这些“八卦新闻”。当玉皇大帝听说哪一家这年做了善事,便会安排一些福报;当玉皇大帝听说哪一家这年作恶多端,便会派人下凡惩戒。

  老百姓生怕灶君在向玉帝打小报告时,说自己的坏话,让一家人来年时运不济。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美食祭灶,希望灶君吃得饱饱的再上天。正所谓“吃人嘴软”,老百姓以为灶君吃了自家的供品,就算不会说自家的好话,也不会说坏话。一些地区,还会准备粘稠的关东糖祭灶,认为灶君在吃掉了刚出锅的关东糖后,会像小孩子一样被粘住嘴巴,这样就没法在玉皇大帝面前张嘴了。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宋朝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叫《祭灶祀》的诗,而把中国民间灶神的习俗刻画得入情入理、淋漓尽致,在老百姓眼里,灶王爷并不是纯粹的铁面无私,也不是专打小报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达理、圆滑世故、稍加贿赂就替人消灾免祸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群众的世态。

  全诗如下: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武强年画《灶神》,武强年画《灶神》。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第5张图片-大千世界


  说完了关于灶君的传说,我们再来看看“祭灶节”这天的风俗:

  第一个,便是吃饺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冬天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有不少人连耳朵都冻掉了。张仲景是个悬壶济世的名医,同时也因被举孝廉担任长沙太守。看到老百姓如此可怜,身为父母官的张仲景便想发明一种既能果腹又可让人暖身子的食物。

  张仲景将羊肉、辣椒、大葱及一些热性的中草药放在罐子里炖好,然后,将它们剁碎并包在面皮里,放在药汤里煮熟,发现这种面食十分美味。从冬至日开始,张仲景便从银库中拨银钱,在长沙城各繁华地段开设棚子,向老百姓无偿供应这种面食。

  老百姓发现吃完这种面食后,饱腹感十足,又觉得浑身上下暖烘烘的,整天都无惧风寒,从此再也没人被冻掉耳朵了。时人管这种食物叫“娇耳”,后来亦被称作“饺子”。随着和平盛世的到来,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被冻掉耳朵了,但饺子这种食物仍流传下来,且成为南北方百姓都喜爱的一种美食。

  正所谓“小寒大寒,吃饺子过年”,古人眼中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开始的,所以从祭灶节这天便要包饺子了。饺子这种食物有粮食、肉、菜,正是丰收的象征,用来祭灶再合适不过。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第6张图片-大千世界


  第二个,就是吃灶糖。

  常言道“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前文我们提到,人们希望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而麦芽糖的粘性比较足,所以,最适合当作灶糖。我国各地都有祭灶节吃麦芽糖的习俗,但每个地方吃的麦芽糖形状都略有不同。

  例如:

  关东地区习惯把糖浆拉成长长的糖棍,称为“关东糖”;

  中原地区喜欢将糖浆捏成扁圆形,是为“糖瓜”。

  糖瓜和关东糖虽然都是麦芽糖,但它们的口感却不一样。糖瓜看似结实,实则内部充满蜂窝和气泡,吃起来十分酥脆。关东糖被拉长后,气泡和蜂窝较少,所以,坚硬无比。古法制作的关东糖相当坚固,甚至,连摔都摔不碎,吃的时候必须用铡刀或菜刀砍成小段,否则就只能抱着长长的糖棍慢慢舔食了。

  一般来说,因为关东糖比较实,所以,卖价要贵一些,相比之下糖瓜稍便宜些。在一些老铺子里,通常会摆着几斤重的大糖瓜,看起来十分诱人。

  不过,一般这种糖瓜都是幌子,很少有老百姓去买。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第7张图片-大千世界


  第三个,就是扫棚了。

  祭灶节来临,春节就不远了。为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家里的主妇往往会在这天进行大扫除。一般来说,主妇会先将家里的家具、床铺用塑料布盖起来,然后,戴上头巾,用扫帚将天花板、墙壁打扫干净。

  在平日的清洁中,往往不会清扫到顶棚,所以,一年下来天花板上难免会有细小的蜘蛛网和油灰。将天花板打扫干净后,主妇又会将家具擦洗干净,最后再冲洗地面。经过这一番大扫除后,房间便会焕然一新,整洁不少。在这样的房间里过年,无疑会让人心情舒畅。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第8张图片-大千世界


  第四个,写对联。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些人家便要开始写春联了。讲究的人家,不会贴商场或小摊上买的春联,而是会亲自写应时应景、与众不同的春联,这样才能更具“年味”,也更有意义。贴对联的说法有很多,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是以讲究的人家往往会准备几十幅大大小小的对联。

  一般来说,最受重视的就是神龛前的对联和大门前的对联了。神龛前的对联是贴给神灵看的,大多为祈福和敬仰神灵的吉利话。大门前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外人仅通过春联的内容就能看出这家人的素质和底蕴,是以在所有对联中门前的这幅往往是最考究的。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第9张图片-大千世界


  第五个,嫁娶。

  由于人们认为祭灶节这天众神归位,民间再无留守的神灵,所以,不必考虑忌讳,万事皆宜。不论是娶媳妇还是嫁女儿,没必要特地选择日子,只需在这几天操办即可,是为“赶乱婚”。民间素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谚语,说的就是过年期间的婚娶习俗。

  

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王爷”,现今的人却对灶王爷知之甚少了 -第10张图片-大千世界


  祭灶节,是新年的开端,不论古今人们都会对这一天提起重视。在旧社会,离家在外的游子必须在祭灶这天之前赶回来,参与祭灶。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灶王爷所负责的主要工作,正是黎民百姓的饮食,是以这个节日在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地位相当高。

  参考资料:

  【《中国灶神由来》、《祭灶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