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大千世界 117 0

  原标题: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自古功臣能够保全首领得以善终者极少,这其中固然有上位者的刻薄寡恩之处,但也有桀骜不驯臣子的取死之道,不能把责任都推给上位者。

  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第一位杀害功臣的人并不是秦始皇,而是越王勾践。这其中固然有勾践刻薄寡恩之处,但这绝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为越国复国立下大功的文种和范蠡皆是楚国人,是秉承着楚国强越弱吴的使命而来的。待到吴国灭亡,那这两位大才下一步要做什么呢?是否要暗中协助楚国灭亡越国呢?

  我们不要因为勾践杀了文种,放逐了范蠡就来指责勾践,作为勾践,他确实是没有杀文种放范蠡的理由,但是作为越王,他却有一千个理由来对付二人。

  同理,作为我国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从私人角度来说,确实是没有杀死吕不韦的理由,但是要从皇帝的角度来说,吕不韦就该死。

  

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秦王嬴政的“催命”信

  据《史记》记载:

  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这段记载中的关键词是“秦王恐其为变”。这显然已经不是私恩的范畴了,而是涉及到国家安危的国事了。即使吕不韦没有反意,但作为嬴政来说,任何一丝能够影响到秦国稳定的不良苗头都会被他掐死在萌芽状态。因此说,从私恩的角度来说,嬴政做的确实是刻薄寡恩,但是从国事的角度来看,嬴政做的不仅没错,反而非常正确。

  那么,始皇帝担忧地“恐其为变”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使得嬴政认为必须要吕不韦死呢?

  嬴政写给吕不韦这封信字数虽然仅有30个,但非常有水平,他从公私两个方面来阐述了秦国丝毫没有亏待吕不韦,反而是吕不韦不知足。

  公的角度: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

  有功受赏,自然指的是国事。那么,吕不韦究竟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什么功绩呢?

  要论为政之功,没有;要论战功,也没有。翻看《史记 吕不韦列传》,吕不韦的功绩仅是如何扶持秦庄襄王子楚(异人)如何从一位被边缘化的王子咸鱼翻身成为秦王的功绩。但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吕不韦扶持子楚成为秦王,也属于私恩的范畴,他扶持的是子楚,而不是秦王。但在秦庄襄王即位后,却立即封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这就是典型的公器私用了。

  因此说,嬴政在书信中来指责吕不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毫无违和感,确确实实是吕不韦对秦国毫无功绩。

  私的角度:

  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

  吕不韦虽然在国事方面对秦国毫无功绩,但在私恩方面却对嬴政一家有着莫大的功绩。如果不是吕不韦扶持子楚登上秦王的宝座,这个世上是否会出现秦王嬴政这个人还两说。

  不过,私恩是私恩,但吕不韦和秦国王室却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也就是说,吕不韦和秦王室没有亲情关系。所以,嬴政才会在信中说“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难道真的是因为那半真半假的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所以说,作为对嬴政一家有私恩的吕不韦来说,他从秦国捞到的政治资本确实是太大了,也应该满足了。

  吕不韦犯下的三大错误最终使其送了命

  如果说,吕不韦此时能够安于相国的政治地位安享晚年,相信嬴政也能给他个善终。但是,吕不韦此时却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

  其一、进嫪毐

  其实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并不是吕不韦,吕不韦也是被逼的没办法。

  秦庄襄王死后,赵姬寂寞难耐,屡屡召老情人进宫叙旧,其过程自然难以言表。对于赵姬的相召,吕不韦确实不想去,可是又不能不去。在万般无奈之下,吕不韦只得进献嫪毐作为自己的替身。没想到嫪毐本领了得,使赵姬大畅所欲,还给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最后事情败露,下场凄惨。

  作为进献人,吕不韦自然罪责难逃。就在嬴政想要追责吕不韦的时候,大臣们进言:

  “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群臣劝谏嬴政不杀吕不韦的理由仍然是私恩的范畴,什么是“奉先王功大”?庄襄王在位不过三年,在这三年中,吕不韦在秦国无论是在行政上还是军事上都毫无建树,所有的也仅是扶持子楚继位这一件大功。这段话从侧面反映出了嬴政指责吕不韦在国事上对秦国毫无功绩是绝对正确的。

  可是,嬴政仍然碍于私恩,饶了吕不韦一命。

  

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其二、招门客

  吕不韦第二件必死之罪就是广招门客。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招收人才都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如战国四公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吕不韦也未能免俗。

  可是,吕不韦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秦国的体制和关东六国的体制是不一样的。秦朝的志向是削平六国,统一天下,在行政体制上已经开始向集权制发展,这就意味着秦国可以招收人才,可是这些人服务的对象并不是私人,而是国家。

  此时秦王嬴政虽然年幼,但是已经有着鲸吞天下之志,恨不得全天下的人才皆为秦国所用。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吕不韦仅是招收几个门客,嬴政也不能说什么,毕竟,这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风尚。可是要是吕不韦像战国四公子那样广招门客,这就触犯了嬴政的忌讳了。

  其三、见使者

  吕不韦罢相后,来到了自己的封地。如果吕不韦能够闭门谢客,老老实实做一个封君,相信也能安度晚年。可是,吕不韦却仍然把自己视为秦国的相国,仍然接待列国的使者,这就犯了嬴政的大忌了。

  最要命的是,列国的使者们来见吕不韦的目的并不是仅是来探望,而是要请吕不韦到他们国家去任职。如果吕不韦去了,那秦国还有什么秘密能保住?

  邀请别国能人到本国任职,甚至是担任丞相,这在战国时期是比较常见的一件事,可这要分对象,以嬴政这种有吞并天下之志的君主,他岂会允许知晓秦国内情的废相去别国任职,这简直就是取死之道啊!

  总结

  终于,嬴政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亲自写给了吕不韦一封信,在信中从公私两个方面对吕不韦进行了斥责,其核心思想是,你吕不韦既非公臣,也非亲族,之所以能够获封10万户,被称为仲父,所凭借的只不过是对我们这个家庭的功绩罢了。可你却不知感恩,反而屡屡做出对不起秦国的事情。于是下令迁徙吕不韦到蜀中安置。

  吕不韦也感觉到嬴政加快了收拾自己的节奏,害怕被嬴政杀死,于是就饮鸩自尽,也算是保全了首领和家族吧。

  从嬴政指责吕不韦和吕不韦的获罪可以看出,嬴政虽然年幼,但已经开始显露出君王的风范,公私分明,并没有因吕不韦对自己的家庭的私恩而败坏了国家纲纪。而吕不韦呢?则明显的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停留在战国时期,其思想和政治的敏锐性远不及他在商业上的敏感。因此说,吕不韦也仅能被视为一个商业上的成功投机者而已,远远称不上是一位政治家


标签: 历史趣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