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毛泽东深爱一生的女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千世界 124 0

  原标题:让毛泽东深爱一生的女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毛泽东的初恋是杨开慧,她也是毛泽东的挚爱,两人的革命爱情让人潸然泪下。杨开慧入狱后,明明可以脱身,为何英勇牺牲了?让我们走进杨开慧的一生。

  

让毛泽东深爱一生的女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1901年初秋的一天,杨开慧出生在离长沙市100余里的板仓,她的父亲杨昌济给她取名为开慧,字云锦。

  在杨昌济32岁的时候,他曾在日本留学了一段时间,后来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又到德国考察教育。

  杨昌济回国后,他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授,后来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兼任教员。

  杨开慧在父亲的教导下,7岁就开始读书写字了,她毕业于县立第一女子高小,毕业后的杨开慧在家自修,杨昌济还教她英文,并让她阅读东西方的书籍。

  1913年,刚满20岁的毛泽东考进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1914年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毛泽东被编入“一师”本科第八班。

  当时的杨昌济在“一师”兼任教员,讲授“修身”、“教育学”两门课程。毛泽东在“一师”成绩优秀,勤奋好学,杨昌济十分欣赏毛泽东,他还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 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毛泽东也十分尊敬杨昌济,能在这样的学问渊博、诲人不倦的先生门下学习而感到自豪。

  有一天,杨昌济刚从学校回家,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包,他就兴奋的跟家人说:“我在“一师”有两个最好的学生,一个是蔡和森,一个是毛泽东,尤其是毛泽东,他以后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让毛泽东深爱一生的女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杨开慧反问道:“父亲,你怎么知道毛泽东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呢?此时杨昌济没有说话,对着杨开慧爽朗的笑了笑。

  杨开慧接着又说:“既然你说毛泽东,以后会是国家栋梁,那你怎么不让他来我们家里呢?让我们见见这位“国家栋梁”。杨昌济笑着说:“以后你会见到毛泽东的”。

  听了父亲这样介绍毛泽东,杨开慧就对毛泽东很好奇,毛泽东的名字第一次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假日里的一天,毛泽东去拜访杨昌济,他敲响了杨家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个瘦小的小姑娘,那时候杨开慧只有十三四岁。

  杨开慧用黑黑的眼睛望着这个高俊俏的青年,轻生问:“你找谁?”

  毛泽东笑着说:“请问杨先生在家吗?”

  这时杨昌济听到毛泽东的声音,就走到门口让毛泽东进屋,并笑着对杨开慧说:“霞,你看,这就是我最得意的门生毛泽东。”

  这就是杨开慧和毛泽东的初次见面。在杨家,杨昌济和毛泽东讨论着天下大事,治学之道,十分热闹。后来,毛泽东经常在假日里去杨昌济家里纵论国事,一起探索救国救民的事情,刚开始杨开慧会在一旁默默听着他们讨论,毛泽东独特的宏论深深吸引杨开慧的注意,她对这个青年十分敬佩。

  在父亲和毛泽东的讨论中,杨开慧也慢慢懂得了一些救国救民的事情。有不懂的地方她会向毛泽东请教,而毛泽东也会耐心的给杨开慧讲解。

  毛泽东还经常把自己的文章、日记送给杨开慧看,而杨开慧也从中学习到了他的一些思想方法。

  1917年11月份的一天,毛泽东急慌慌的跑到杨昌济家,杨开慧着急的问:“润之哥,你怎么了?” 只见毛泽东举起报纸,兴奋的说:“十月革命胜利了,俄国工农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已经掌握了政权。” 杨开慧与父亲一起阅读毛泽东带来的报纸,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当天晚上,杨开慧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了毛泽东,想起毛泽东教她写诗、改诗的情景,杨开慧沉浸在回忆中。

  但好景不长,1918年的夏天,杨昌济即将带家人一起去北京大学任教。

  到了杨昌济一家人去北京的那天,毛泽东来送他们,杨开慧坐在船上目光忧郁的看着毛泽东,毛泽东不断的向他们挥手告别,此时的杨开慧和毛泽东,彼此有了朦朦胧胧的好感。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了北京,他来北京勤工俭学,经杨昌济推荐,毛泽东最终在北大图书馆当了管理员。毛泽东来了北京后,他经常去杨昌济家,杨开慧也有了更多见毛泽东的机会。

  就这样一来二去,两个人年轻人相爱了,他们一起去了故宫、北海、香山,一起走过秋天的红叶、冬天的腊梅。

  两个人还一起手拉手踏上了北海的坚冰,登山白塔,尽管北京的冬天很冷,但对处于热恋中的两个人来说一点不冷,他们走在寒风里,手拉着手,憧憬着未来。

  经过五六个月的热恋,毛泽东要去上海了,两个人写信互通信息。

  1919年12月,毛泽东带领“驱张”代表团来到北京,这次毛泽东住在杨昌济家。杨昌济病逝后,杨开慧带家人回到了长沙,而毛泽东继续在北京,争取社会各对“驱张”运动的支持,两个人又开始了异地恋。

  1920年,毛泽东非常思念杨开慧,他给杨开慧写了一封信,信中是一首《虞美人》的词,毛泽东写道: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寒星。

  

让毛泽东深爱一生的女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当时的杨开慧还在福湘女中学习,她收到毛泽东寄来的信后,非常激动,她对待这份爱情是十分认真的。

  1929年6月,杨开慧这样回忆到:我竟然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真的很爱他,自从看了他写的文章和日记,我就深深的爱上了他。

  不过我没有奢望我们会结婚,因为我不要他被动的爱,我绝不去奢求,直到他给我写了信,表达了对我的爱意,我还是不敢相信我会有这样的幸运。

  得知他对我的感情后,我觉得我除了为母亲而生以外,我还是为毛泽东而生的,如果有一天他也不在了,我一定要随他一起去了,假如他敌人捉走了,我也一定会跟他去。

  1920年7月,毛泽东回到湖南后,他邀请杨开慧来省学联来帮忙,杨开慧不顾家里经济困难,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亲朋好友赠送的奠基费捐出来,帮助毛泽东开办“文化书社”,并积极参加书社的各种活动。

  在毛泽东的培养下,杨开慧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并在1920年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

  在1920年冬季的一天,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了。杨开慧不坐花轿、没有媒妁之言、不备嫁妆,和毛泽东在长沙结了婚。

  结婚当天,毛泽东穿了一件新长袍,是藏青色的,显得格外俊朗。杨开慧穿着母亲刚做的花旗袍,两个人就这样结婚了。

  

让毛泽东深爱一生的女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婚后,杨开慧继续在校学习,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婚后她与毛泽东互敬互爱,日子过得十分甜蜜。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杨开慧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那年冬天毛泽东在湖南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省委,命名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担任书记。

  过了一段时间后,毛泽东租了一栋三开间的屋子,用来作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活动地。当时,杨开慧在毛泽东身边帮他,工作十分忙碌,要身兼秘书、联络、文印、总务等多种职务。

  杨开慧为了保护毛泽东和中公湘区党委机关的安全,把母亲也接过来住,每次召开党的会议时,杨开慧就在室外放哨。她还把重要的文件藏在妇女用的首饰盒内,这些首饰盒与她形影不离。

  杨开慧为了帮毛泽东减轻负担,她承担了大量的日常工作,帮助毛泽东抄写文件、整理资料,接待来访者。除此之外,杨开慧在生活上,还把毛泽东照顾的很好,毛泽东经常通宵写材料,到了晚上八九点钟,杨开慧就会把暖炉准备好;凌晨一两点,她经常起床督促毛泽东吃点心,等毛泽东吃完,她才安心的睡下。

  1922年10月,杨开慧怀孕快足月了,一天杨开慧在整理资料时,突然感到不舒服,杨母知道女儿要临盆了,急得团团转,家里也没有人帮忙,正好有个杨开慧的朋友来看望她,她们急忙雇了一辆车,把杨开慧送到医院。

  第二天凌晨一两点,天还没亮,毛泽东就匆忙的赶到了医院,直奔杨开慧床前,俯下身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儿不舒服?杨开慧看到毛泽东两个眼睛布满血丝,就知道他又是通宵未睡,一直在领导工人罢工斗争。

  杨开慧百感交集,十分心疼,她轻轻摇了摇头说:我不要紧的,你赶快去办你的事吧……”

  毛泽东轻轻握住杨开慧的手说:“你现在要好好休息,不用操心我了,你很快就能当妈妈了,我那边你放心,工人斗争很快就能胜利,你等着好消息吧!”

  10月24日,毛泽东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母子平安。第二天杨开慧得知罢工斗争胜利了,她激动的亲吻着儿子的小脸说:“胜利了,终于胜利了!”

  第三天,毛泽东来到了医院,高兴的看着杨开慧和儿子。杨开慧望着毛泽东说:你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毛泽东沉默了一会儿说:“岸英怎么样?,河岸的岸,英俊的英,叫毛岸英?” 杨开慧笑着说好,对着儿子小声说:“岸英,我们的小岸英…”

  1923年,毛泽东因去上海担任党中央秘书长,他和杨开慧不得又要分开,分开的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写下了《贺新郎》这首离别情诗。直到1924年夏天,杨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孩子去了上海,夫妻二人这才结束了两地生活。

  1924年年底,因毛泽东身体不好,于是他带家人离开上海,次年春节后到故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这是杨开慧第一次跟毛泽东来“婆家”。

  

让毛泽东深爱一生的女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第5张图片-大千世界


  1926年11月,毛泽东去武汉工作,杨开慧留在长沙,12月17日,毛泽东被邀请回长沙参加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当时杨开慧有孕在身,但她仍把毛泽东带回来的材料,认真整理。不久杨开慧产期临近,身体很虚弱,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但她仍然夜以继日的帮毛泽东整理资料,还用毛笔字把内容工工整整的抄写在纸上。

  

让毛泽东深爱一生的女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第6张图片-大千世界


  毛泽东忍不住夸奖说:“我这个好秘书,抄写起来真是又快又好。” 因为有杨开慧协助,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很快就脱稿了。

  1927年,毛泽东和杨开慧一起从武昌回到长沙,8月的一天,毛泽东为组织秋收起义,把杨开慧母子送回了板仓老家,就匆忙离去了,没想到这次分离竟成了他们的永别。

  1928年冬,那年冬天特别冷,杨开慧十分想念在井冈山战斗的毛泽东,杨开慧在日记式的《散记》中写道:

  怎么都睡不着,连续好几个晚上都是这样,总是不见来信,我简直要疯了!

  杨开慧曾多次想跑到毛泽东那去工作,一想到孩子,她只好放弃了。杨开慧在《散记》中写道: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再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陪他一起。

  我可怜的孩子把我拖住了,我哪也去不了,心像是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哪也去不了,谁也拿不开。

  1929年我12月26日晚,杨开慧和孩子坐在一起吃饭。杨母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样子,问:“岸英、岸青,今天是爸爸的生日,你们知道吗?”

  毛岸英问:“父亲为什么还不回来,我和弟弟好想他!” 儿子的话,让杨开慧又开始思念毛泽东,当天晚上,她在《散记》中写道: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想念他,听说他病了,肯定是积劳的缘故,没有我在他旁边,他不会注意身体的…

  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中,杨开慧知道敌人是不会放过她的,杨开慧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杨开慧在《给一弟的信》中写道:

  我好像看到了死神,感觉离我越来越近了,说到死我并不害怕,可以说令我欢喜的事。但想起我的母亲和小孩,我很难过,有点可怜他们。

  在1930年10月24日凌晨,杨开慧不幸被捕,敌人把孩子和保姆也一同带走了,把他们送进了监狱。

  杨开慧被捕后,板仓杨家发动社会名流设法营救。章士钊、蔡元培都打电报给何键,要求何键立刻放了杨开慧。

  何键对叛徒任卓吾说:“任专员,你有何良策?”

  叛徒任卓吾说:“攻心为上!让杨开慧与毛泽东离婚,咱们把他们俩的离婚声明登在报纸上,对毛泽东和共产党地下组织。都是重大打击!不杀杨开慧,对社会名流,也有个说法。”

  何键听了以后,笑着对任卓吾说:“好主意,你去让杨开慧写离婚声明,只要她写了,就放了她。”

  杨开慧听到任卓吾说要她跟毛泽东离婚,恶狠狠的瞪着那个叛徒说:“你这卖身投靠的叛徒,快给我滚!回去跟你主子讲,杨开慧把她跟毛泽东的婚姻,看的比命都重要,让我脱离夫妻关系,你们痴心妄想。”

  敌人见杨开慧不愿意脱离夫妻关系,恼羞成怒,多次质问杨开慧:“毛泽东去哪里了?”

  杨开慧斩钉截铁的说:“不知道!”

  敌人气急败坏,用各种方法折磨杨开慧,对她严刑拷打。杨开慧说:“你们要杀就杀,要打就打。我什么都不知道。”

  敌人歇斯底里的嚎叫着:“我们要杀了你!”

  1930年11月14日,长沙市井湾陆军监狱的大门敞开了,看守长大叫:“提杨开慧!”

  杨开慧昂然从牢房中走出来,小岸英抱着母亲的腿大哭:“母亲,我哥弟弟舍不得你,父亲和舅舅都舍不得你!”

  杨开慧抱住岸英说:“孩子,如果你以后见到父亲,就告诉他我没有做过对不起他的事,告诉他我非常非常想念他…… 你让他保护好自己,我不能帮助他了。”

  岸英一直抱住母亲不放,几个匪兵过来,把岸英拉走了,并把他打晕在地。

  执法长再一次问杨开慧:“你真的不愿意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吗?你上有老,下有小”

  杨开慧斩钉截铁的说:“我早就回答过你们了,不用多说了,我自己的事,不用你们管。”

  “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党的好女儿,毛泽东的好妻子就这样英勇牺牲了,那时,杨开慧才29岁。

  过了一个多月后,噩梦才传到瑞金。那天,毛泽东一夜未眠,他想:杨开慧是因为自己才牺牲的,因为她是我毛泽东的妻子。敌人才杀害她的。毛泽东极度悲痛,沉痛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寄钱为杨开慧修墓立碑。

  1950年,毛泽东在见到他们当年的保姆时,详细询问了杨开慧被捕时和狱中的情况,毛泽东说:“开慧是个好人,岸英是个好孩子,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光我们家就牺牲了6个,有的甚至全家都牺牲了。”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赠词给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故人柳直荀的遗孀。这首词就是《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毛泽东用了“骄杨” “忠魂”,寄托了自己对杨开慧刻骨铭心的爱意和怀念之情。

  

让毛泽东深爱一生的女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第7张图片-大千世界


  1962年,当朋友章士钊问毛泽东该词中,“骄杨”是什么意思时,毛泽东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头,为何不骄?”

  毛泽东和杨开慧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爱情诗篇,从杨宅初见、北海定情、倾心相伴、结婚生子、离愁别绪…

  杨开慧被捕入狱后仍心系革命,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事迹让我们肃然起敬。

  

让毛泽东深爱一生的女人,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第8张图片-大千世界


  向女英雄杨开慧致敬,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致敬。


标签: 历史趣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