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之耻:日军侵占威海卫,还要中方每年付50万两“占领费”

大千世界 147 0

  原标题:马关之耻:日军侵占威海卫,还要中方每年付50万两“占领费”

  

马关之耻:日军侵占威海卫,还要中方每年付50万两“占领费” -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日本侵华五十年的前因后果4:饮恨辽东,卧薪尝胆等待时机

  作者:桅杆

  马关条约:早在1894年11月旅顺口失守后,慈禧太后担心日军进犯京津地区,便赶紧派人赴日求和。但当时日军兵锋正盛,拒绝了清廷的议和请求。直到1895年2月,日军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日本感觉火候已到,才同意清廷的议和请求,同时指定要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并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

  

马关之耻:日军侵占威海卫,还要中方每年付50万两“占领费” -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当时李鸿章已是73岁高龄,老病孤舟,东渡马关,名是议和,实是乞降。因为兵临城下,实在也没有什么好议的。3月20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等人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开始议和。当时双方仍在交战,李鸿章要求先停战,但日本坚决不同意。3月24日的谈判结束后,李鸿章在返回馆舍途中,突被日本浪人刺伤,在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日本担心由此引起列强干涉,才同意停战21天,但停战范围只限于辽东半岛和直隶、山东等地,不包括其已经占领的澎湖列岛和即将进攻的台岛。初手出手就大获全胜的日本,态度极其蛮横,战败的大清王朝想投降都不容易。

  

马关之耻:日军侵占威海卫,还要中方每年付50万两“占领费” -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谈判过程中,日本提出了极高的要价。对此,李鸿章苦苦哀求,其在马关议和期间的谈话记录,今天读来,仍令人心酸,也令人愤恨。但任你李老中堂如何哀求,都毫无意义,按伊藤博文的话说:“中堂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在清廷基本上同意日本全部条件的情况下,4月17日,两国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主要有4项内容:一是清廷确认朝国独立,这实质是放弃宗主权,将清王朝势力逐出朝鲜半岛,承认日本对朝国的占领;二是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岛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三是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日军暂行占领威海卫并由清廷每年支付“占领费”50万两;四是向日本商人开放七处通商口岸并免征关税等。其实,当时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陆军为保存实力,作战不尽用力,虽一败再败,但损失并不大,建制仍然完整。日本陆军虽一路获胜,但战线拉长,已是强弩之末,且其国力支撑也已近极限。如果清廷利用幅员广阔的优势,在陆上坚持作战,其结果实难预料。只是,历史就是历史,无从假设。

  

马关之耻:日军侵占威海卫,还要中方每年付50万两“占领费” -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饮恨辽东:沙皇俄国有一个既定的远东政策,早已视中国东北为其囊中之物,在夺占中国外东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和库页岛等地之后,开始兴建横跨亚欧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沙俄垂涎东北已久,视朝国为其势力范围。因此,甲午战争使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沙俄的远东政策发生了直接冲撞。沙俄一直密切关注着甲午战事的发展及双方议和的动向,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之日,俄国即率先发难,其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会见德国和法国驻俄公使时说:“俄国决定,立即以友谊方式,直接向日本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我们的计划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项友谊的忠告,俄国正考虑三国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与本土间的一切交通。”

  德、法两国基于自身利益,积极响应俄国,三国迅速结成联盟。1895年4月23日,三国驻日公使向日本外务省送达备忘录,“劝谕放弃占领辽东半岛”,并限日本在15日之内答复。

  

马关之耻:日军侵占威海卫,还要中方每年付50万两“占领费” -第5张图片-大千世界


  德国公使哥特斯米德说:“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开仗是没有希望的。”直接向日本发出战争威胁。日本重臣对三国备忘录经过反复研究后,确定一个基本方针:对三国可以让步,但对中国寸步不让。1895年5月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议并向三国提交以下内容复文:“日本根据俄、德、法三国的友谊忠告,决定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但要求清廷支付1亿两白银赎金。后经三国及清廷交涉,最终将赎金减至3000万两。日本在三国的公开威胁之下,被迫放弃已经到手的辽东半岛。作为新崛起的帝国,日本视之为奇耻大屈辱,一直怀恨在心。随后利用清廷赔款,大力发展陆海军军备,期待报仇雪恨。

  庚子遗祸:1900年,八国联军以“平定义和团之乱”为名,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在8国中是最积极的,也是出兵最多的国家,在八国联军总兵力中超过四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作为参战国,获得了大量庚子赔款以及北京、天津、山海关三角地区铁路沿线驻军的权力。1901年11月,日本依据《辛丑条约》,派出“清国驻屯军”,在北京和天津等地驻守,司令部设在天津,直接受日本陆军部领导。清王朝灭亡后,依然驻扎在华北地区,中国人习惯上称之为华北驻屯军,最初的编制约1170人,后在1936年扩增至5700多人,主力部署于北平(今北京)、天津、塘沽、滦县、秦皇岛及山海关之间的铁路沿线。

  

马关之耻:日军侵占威海卫,还要中方每年付50万两“占领费” -第6张图片-大千世界


  1937年7月,在北京近郊的苑平城,正是这个只有数千规模的华北驻屯军,悍然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由此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也就是说,八国联军侵华后在华驻军这个祸根,在1937年引发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并且是在中国的京畿之地爆发。也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占东北。沙俄在1895年牵头“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此时暴露无遗。日本因“三国干涉还辽”之耻,正在卧薪尝胆。哪知才过5年,沙俄就侵占了整个东北。这次是沙俄的行动直接冲撞了日本的大陆政策,“侵犯”了日本的战略利益。对此,日本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日本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狼熊相争:沙俄占领东北后,义和团很快销声匿迹。因此,清廷一直要求沙俄撤军。1902年4月,在清廷的多次交涉和列强(此次是日本最积极)的干预下,沙俄勉强与清廷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在保证其在华特权前提下,同意在18个月内分3期从东北撤军。然而,沙俄仅第一期从东北撤出少量军队、做做样子之后,便不再撤军,并对清廷的多次撤军照会不予理睬。1902年10月,沙俄确定了吞并满洲的方针,沙皇随即下令停止从东北撤军,公开撕毁已签订的条约。1903年4月,在清廷以及列强的多次交涉后,沙俄向清廷提出了撤军的7项条件。这与不撤军没什么两样,其实质就是不想与清廷谈什么撤军,就是要继续赖在东北。清廷对此当然不能同意,日本对此也极度不满。当然,日本此举并非出于正义,而是不愿意沙俄独占东北,其目的与当初沙俄“干涉还辽”如出一辙。

  

马关之耻:日军侵占威海卫,还要中方每年付50万两“占领费” -第7张图片-大千世界


  沙俄的远东政策再次与日本的大陆政策发生直接冲撞。在列强中后起的日本,在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得到清廷的巨额赔款,经过数年的整军备战,军事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但与老牌帝国沙俄相比,日本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仍然有巨大差距:当时日本经济规模只及沙俄的二十分之一(GDP真的不代表国力);日本陆军常备兵力(约37.5万人)只及沙俄的三分之一;海军舰队规模(26万多吨)也只及沙俄的三分之一,仅与沙俄在旅顺口的太平洋舰队相当。当时,沙俄西伯利亚大铁路仅贝加尔湖一段尚未修通,全线通车已经指日可待,时间对日本显然不利。1902年,日本一方面提议两国展开谈判,讨论“满洲和和朝国问题”;一方面抓紧进行对俄战争准备。为了争夺中国东北,日本准备再次赌上国运,在中国的土地上与强大的沙俄开战。


标签: 历史趣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