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获奖发明与父亲研究高度相似 原因是这样惊呆了

大千世界 112 0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的儿子,在2015年凭借“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励,并且被合肥重点中学一六八中学录取。但这个成果跟他父亲干的一个项目高度一致-------对此,老师给出的说法是大手拉小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别人都是傻子?以后规定所有家庭都实行大手拉小手,出生就注定命运。你们高层次的人没有后顾之忧了,因为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我们父辈的手再大也只是能让我们多种二亩地,没有第二种选择[生气]

  

儿子获奖发明与父亲研究高度相似 原因是这样惊呆了-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父亲团队专利成果成儿子获奖、升学工具?老师:属大手拉小手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 据记者调查2015年刘某阳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又称“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并因此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 但该发明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均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年的一项科研成果高度一致。彼时其父刘建国任该所副所长,也是该科研成果所属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此外,2018年就读合肥一六八中学的刘某阳再次凭借发明“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了多个奖项,并获国家专利。而该发明也与刘建国2011年所申请的国家专利“激光酒驾道边在线监测系统”原理高度相似。 刘某阳当时的任课老师证实,该发明在研究过程中确实得到了刘某阳父亲刘建国的指导和帮助,“属于‘大手拉小手’,父亲的项目他也可以参与,就相当于父亲搞一点东西给他做。” 实话实说,对孩子老师说的这是“小手拉大手”的说法是我认可的。[大笑] 因为通过以上的相关信息,我们也可以看到,纵然孩子的父亲没有把科研成果直接交给孩子让孩子或者干脆帮孩子改改提报参赛,那也总会帮助孩子、指导一下孩子吧? 其实父母帮孩子搞点什么这种事情一点也不少见,小到“手抄报”、各种app的“答题”一直到“书画比赛”“设计大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调研”“头脑奥赛”“发明创造”等等都父母的身影是很正常的。 甚至有些时候孩子可能真的是“0参与”父母就都给包办了。 通常面对这种事情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太过较真,毕竟就算是得了奖往往也不会因此带来太大的“公平”破坏。 但是显然在这起事件中问题就变得比较复杂了,因为事件中的孩子明显因此获得了非常实际的利益。 当然,可能没有这个奖孩子凭自己的真本事也能轻松考入重点高中甚至是重点大学,关于这点因为报道中没有说,所以我们就不做讨论了。 但如果凭成绩孩子不足以考上该校,那么这样的行为无疑就会导致出现一位本该考上去人因此失去机会的孩子! 如果真是这样,就绝对不能接受了。 这种行可以说是偷盗了别人的人生都不为过。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时说的:“有人敢用、有人敢信、有人敢奖; 无人守规、无人负责、无人监督。” 且事件还涉及到“中科院”这个金字招牌,建议此事还是要彻查一下为好。 孩子、孩子的父亲无过错,那么就给出无过错的说明,如果有,那么也应该给出相应的说法。 倒不是一定非要给出多么重的处分,但必须剥夺一些他们本不该拥有却因此获得的荣誉、待遇。 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勇于创新,但不能把创新、发明当成某些既得利者谋私利的机会。 对于参与评审的人员,也应让其做出说明才行。 科学研究可以容得下失败、犯错,但绝不能允许掺杂造假。 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儿子获奖发明与父亲研究所成果高度一致

  有人爆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的儿子,在2015年凭借“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励,并且被合肥重点中学一六八中学录取。但这个成果跟他父亲干的一个项目高度一致。 在2018年,儿子又通过一个“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国家专利,这个又跟父亲的一个专利高度相似。老师说,这是大手拉小手,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据说正在调查此事。 这种事不算新闻,只能算是旧闻。最有名的,2020年武大生命科学院院长李红良的两位女儿,一位三年级,一位六年级,研究肿瘤,获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媒体质疑,李红良否认,最终李红良被免职。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大奖很有趣,我们可以看一下各种获奖项目,随便挑几个: 论翼龙骨骼结构与灭绝原因的联系 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朗伊尔宾1号冰川不同海拔梯度环境对北极罂粟生长的影响。 一种人工编码的DNA防伪自动印泥基于响应型纳米粒用于抗癌药物的选择性释放。 基于螺吡喃-双色团的力致多色转变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南极半岛一种新的抗辐射微生物的发现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大家说,看了我国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感觉应该是宇宙无敌;但是到了成年,大部分人的水平达不到这些中小学生的水平。中国青少年是高开低走?科研能力高峰是中小学? 虽然爆出来的事情不少,但处罚还是很轻的。如果没有查出来,这位儿子估计轻松读名校,一本万利。何乐而不为呢?

  实验室研究成果装置,转身变成一中学生科技竞赛作品?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团队专利成果和儿子的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的儿子,在2015年凭借“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励,并且被合肥重点中学一六八中学录取。但这个成果跟他父亲干的一个项目高度一致-------对此,老师给出的说法是大手拉小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别人都是傻子?以后规定所有家庭都实行大手拉小手,出生就注定命运。你们高层次的人没有后顾之忧了,因为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我们父辈的手再大也只是能让我们多种二亩地,没有第二种选择[生气]

  学二代疑用父亲科研成果获奖升学,另类升学途径,是否应该取消?

  (根据:青蜂侠)某科院人员,被疑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孩子升学。他13岁的儿子,发明了一种用来检测雾霾成分的设备,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三等奖。凭借这个奖项,获得了升入重点高中的机会。 孩子获奖时曾称,他是通过自己研究,并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帮助,获得了研究成果。但是,有人发现,他发明的这个设备和他爸爸的研究成果高度雷同。于是这个事情就有争议,目前据说某科院还在调查中。 在这里,我就不对这个事情的是非下结论,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这个学生的老师也说了,他爸爸手上有科研项目,然后拿一点事情给他儿子做。意思就是说有点像研究生导师,自己搞一个项目,然后拿一点任务给研究生去做一样,感觉也说得通。 我要讨论的事情是:把科学研究和孩子的升学挂钩合不合理? 首先,通过科技创新获奖来进行升学这种模式,很可能就存在着不公平。这样的升学方式并不具有普遍性,全国的学校也没有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的科技创新科研,普通人连科技创新的门槛都摸不到。有一些学生有了发明创造,他也会去申请专利,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拿这个专利可以去评奖。那么这种升学方式最终就变成了少数人可以利用的工具。 其次,科学家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套用上孩子的名字,让孩子获奖,谋取利益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这类事情不仅发生在科学家家庭,在文学家家庭,音乐家家庭也发生过。本质上是一种占用社会资源,谋取私利的行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取有限的资源。比如科研院所里面的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科研人员的孩子占了那个位置,别人的孩子就占不了。可是如果让一个不适合科研岗位的人去了那个位置,很可能意味着有科研实力的人就没有办法发挥出他的作用,给国家的科研实力造成损失。 最后,鼓励科技创新是正确的,但是把青少年的科技创新和青少年的升学权利进行挂钩,不可避免地会有人会去动歪心思,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谋私利。科学家拿出自己的科研成果送给自己的孩子很容易。但是这样的行为却伤害了普通家庭孩子的创新精神。科学家强拉硬拽自己的孩子,扶上科学的岗位,有可能把自己孩子变成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挤掉的却是那些有真正科技创新能力的孩子的学习和科研机会。 所以,我强烈建议把这种不合理的、小圈子里的升学方式尽早斩断。可以让那些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孩子用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去接受市场考验,用市场的来判断他们的科研价值,该让他们获取的经济利益就让他们去获取。但是,不要因为他们的“科技创新”就占用了全社会的升学机会。 升学要经过公平竞争,这应该也是我们社会大多数人都会认可的价值观。


标签: 高度 相似 儿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