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救赎的寓言—《玩具总动员3》

大千世界 64 0

信仰与救赎的寓言—《玩具总动员3》

  以前我一直对美国电影缺乏应有的敬意,在我心中,美国电影的整体分量远不如我所推崇的美国小说,好莱坞对我很少构成吸引,奥斯卡也从不是我选片的依据,但这两年新近看到的一些美国电影却在逐渐改变我的印象,《本杰明巴顿奇事》,《阿凡达》等,包括早几年的《杯酒人生》和《角斗士》,好莱坞的味道已开始对我形成诱惑,尤其是去年的《禁闭岛》和《社交网络》,每部我都反复看了好几遍,仍舍不得罢手,我实在太爱这两部电影了。

  我对好莱坞电影缺乏好感的一个简单原因是,他们经常把电影拍成延绵不绝的连续剧,比如《教父》成功了,《教父2》,《教父3》就会跟着排排坐,直至榨干你对它所有的欢喜。系列电影总有点连环计的感觉,让人没法不排斥。再有,就是好莱坞电影的技术套路问题,你不能说它没有魅力,它的许多段落设计实在将人类观影心理拿捏得游刃有余了,但再好的东西一再重复使用,其精彩也会大打折扣。我觉得,这都是创作者缺乏诚意的地方。

  美国的动画电影过去在我的分类分档中一直处于单列状态,我谈不上多喜欢,但也肯定不讨厌,一般时候都是作为纯粹的消遣来看,偶尔在其中收获一两处微不足道的感动,但很快又湮灭在对其浓郁套路痕迹的鄙视上了。美国人做事的认真态度,想象力,构造和控制故事的能力都是一流的,这些都能在美国动画电影中有所体现,除了工业的味道浓了些外,它们很少有明显的缺陷。但就我个人来说,我不太习惯美国动画电影惯用的亢奋节奏,有好多次我看到我感动的段落,想拿来给孩子分享,都因为它强烈的动态效果而作罢,这种技术方式固然能很好牵住观众的注意力,但对人情绪和心脏的压迫感也相当明显,不太适合感官薄弱的儿童。包括我今天谈及的这部《玩具总动员3》,也同样不离窠臼,这是我唯一反感它的地方。

  这也是一部系列电影,系列到了第3部,原本我对它没有多少观看的想法,因为玩具1和玩具2我都没看过,突如其来的玩具3哪会有什么牵缠的感情。但前些天偶然看到一份昆丁•塔伦蒂诺推选的2010年度最喜欢的电影清单,竟把这部《玩具总动员3》列在第一的名次。我对昆丁的好感不算多,只欣赏他的不拘一格,他看片无数,一部动画电影能如此入他的法眼,我不免有些好奇。再说,已经连续看过5遍《社交网络》,也该找些别的消遣了。

  开头的火车大营救段落,紧张刺激,动感十足,当然好莱坞气味也十足,一切都是熟悉的完美套路,如果全片都是这样的内容,我肯定也喜欢看,但看了大概不会像现在这样愿意重新回味它,就像以前看《超人攻击队》、《汽车总动员》或《功夫熊猫》时一样。这样的开头内容很跟我顺利地建立了观影默契,我已经做好继续接受它动感刺激的准备了。却不曾想到,当玩具兵们处在最危险的千钧一发之际,层层堆积起来的动感节奏却忽然像被风吹走一样,瞬间消失了。视角一转这才知道,原来刚刚的紧张刺激不过是玩玩具的孩子凭空设想的一次虚拟战斗,而且还是过去进行时。跃升的视角最终被转入一个录像画面的播放模式中,接着还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是红色键播放吗?同时半个脑袋进入了画面。

  亢奋的节奏平息了,故事内容自然而然转入舒缓的生活段落,每帧画面都光线亮丽,所有景物器物均如镀上一层釉质般抚慰视觉,这情景让我回想起了以前看《飞屋环游记》前半段时的感觉,也包括《彼得潘》和《丁丁铃》,都是同一种宜人气息的画面,仿佛有着神圣之光的笼罩。但喜欢的时候,我也仍未放松警惕:是不是好莱坞的煽情套路接着要登场了?没错,是有些煽情,但不是重点。重点还是故事本身,人与玩具的亲疏关系,玩具们的命运辗转,完全成了一则信仰与救赎的宗教寓言,电影讲述的故事已经超出了跌宕起伏的历险内容,更带有对爱的信念的强调,和对世间权力与罪恶根源的剖解。在我看来,这部《玩具总动员3》在寓言性的展开方面,已经丝毫不弱于霍桑小说的寓言性了。美国电影再次让我对它刮目相看。

  电影是关于玩具的一则童话,人作为玩具的主人,牵涉着玩具生灵的命运,但这并不构成全部,玩具的命运选择权仍有一部分归于玩具自己,这实在像极了上帝制下的芸芸众生,人类不也像是在上帝的操控中抉择自己的命运吗?电影里的玩具们能够目睹到主人的存在,似乎比人类更幸福一些,但目睹不是关键,比起玩具,人类未必没有目睹的能力,只是对于信仰来说,重要的从不是目睹,而是信心,尤其是自我命运眼看要濒临险境时的信心。

  玩具的小主人长大了,即将开始大学生活,从小陪伴自己长大的玩具该为它们安置一个去处了。童话故事的妙处无疑是可以唤醒一切器物的灵魂,赋之以生命,这是作为童话写作者的魔法特权,但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就未必能够享受同样的魔法恩惠了,人对万物之灵的疏远,导致自己只能麻木无知地活在精彩纷呈的童话故事里,于是人与玩具之间的爱的微妙互动,成了维系彼此关系的唯一可靠纽带,犹如上帝与人。人是玩具的主人。人惟有爱玩具,才能善待玩具,不让玩具的命运陷入惊险的颠沛;同样玩具爱人,才能唤醒并保持主人的温善爱心,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善待自己的命运。对于爱来说,玩具与主人拥有着同等的义务,这是一种相互的唤醒和培养。爱是原因,亦是结果,惟有爱,才能维系彼此的信任和信心。

  没有人能知道玩具们该选择哪一个合适的去处,包括牛仔警探玩具伍迪,但他和其他玩具唯一的不同是,他不像其他玩具那样对主人的决定没有信心,电影最后也借助小主人之口对伍迪的信心给予动人的赞美,“从我记事开始,伍迪就是我的好伙伴了,他很勇敢,就象真正的牛仔那样,善良又聪明,但伍迪最特别的地方……”在伍迪未来主人纯真的眼睛注视下,他继续说道:“就是他永远不会对你失去信心,从不”。

  当玩具不再相信主人的爱之后,他们所能选择的就剩下了唯一的选项:相信自己。于是玩具们开始了逃离主人的自我救赎。但这种救赎注定是盲目而愚蠢的,他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和感知信息的能力,以获取自己正确选择的前提,于是看似自由的选择只能变成毫无根据的冒险,与其说这是自我救赎,不如说是仓皇逃亡。玩具们逃到了一所名叫阳光幼儿园的去处,起初的感觉还不错,因为幼儿园进入他们视线的第一个意像是游乐场,还有玻璃门上的彩虹图案,都是幸福美好的迹象。

  电影借伍迪的口表达了对人类幼儿园制度的抨击,伍迪说:“幼儿园是个悲伤和寂寞的地方,充满了没有主人的旧玩具。”果然,逃亡的玩具们在阳光幼儿园里感受到的是地狱般的悲惨和黑暗。这里不止有肆意蹂躏玩具的毫无爱心的孩子,还有同样阴森可怕的邪恶玩具集团。在没有主人的领地,他们便冒充着主人,对玩具们施以暴虐的统治。邪恶集团的头目是一只被主人遗失的抱抱熊,在与主人建立足够稳定的爱的纽带之前,它不幸遗失于荒野,被另外的玩具所代替,因爱而起的伤害导致它从此怀疑一切爱,但就像流传在德国民间的那个著名寓言一样,人一旦怀疑爱放弃爱,内心就会迅速被一种冷酷的东西所占据,不再有温情和温暖,从此他的力量也不再来源于爱,而是来源于掌控他的冷酷,冷酷也成了他的生存哲学和信仰。在紧张的对垒之际,熊头目不屑地对率领众玩具逃亡的伍迪说:“你别以为自己很特别,你不过是一块塑料罢了,你注定是要被丢弃的。”

  冷酷的熊头目表面是一种慈祥的亲善语调,他成功笼络了一些亲信玩具,在阳光幼儿园里建立了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型权利制度,他雄踞最高的塔顶,以暴力牢牢控制着所有玩具的命运,仿佛他才是所有玩具的主人。像所有独裁统治者习惯做的那样,他向刚到的玩具们勾勒了一幅幸福的生活场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有玩具需要的任何东西,零件,强力胶,足够多的电池,多得足以撑死一头饥饿的河马,你以为自己已经老了,不用担心,我们的修养所会让你立刻返老还童……在这我们不需要主人,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自己掌握命运,自己控制我们的未来。”一边说着,一边将众玩具带到境况最糟的毛毛虫屋。电影后来借助一个反水的玩偶之口对这种权利制度进行了批判,起初他也是熊元首的一个帮凶,但偶然邂逅了逃亡至次的芭比美女,邪恶的内心开始被爱温暖,让他敢于将矛头指向熊头目:“如果我们公平友好相处的话,阳光幼儿园会是个温馨有趣的地方,但是你建立了金字塔制度,把自己放在顶端,于是……。”

  熊头目的回答很是镇定冷酷:“我可没把你们丢弃,是你们的主人把你们丢弃的,有孩子真正爱过一个玩具吗,你们在垃圾场里好好想想吧!”对于主人和爱,这头抱抱熊已是一个彻底心灰意冷的不信仰者,对爱生疑的他也同时遭到了爱的摒弃。与熊头目形成鲜明对比的当然是伍迪,他对主人的爱怀有充足的信心,并且不止让爱充斥于与伙伴的交往,也影响了他对熊头目的态度。当后来熊头目与所有玩具一道逃亡濒临险境时,伍迪毫无迟疑对这个此前的敌人施以援手。这是一个相信爱的玩具的选择,爱的信仰大过任何敌意,尽管他的友善换来了一次新的背叛。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除却许多人为的紧张元素外,纹理非常清晰。影片中还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玩具们的小主人和阳光幼儿园里那些暴虐的孩子。在众多玩具的陪伴成长下,长成大人的小主人内心充满温善之爱,对陪伴自己成长的玩具不舍不弃,最终帮他们寻找到一个放心的去处:和自己一样沉浸在玩具幻想世界里的一个小女孩。

  玩具们整个逃亡的过程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段落,开始是逃离,逃离主人,奔向幻象的乌托邦,后来是奔向,奔向主人,逃离美梦幻灭后的人间地狱,实现迷途后的回返。二者的内在差别是:前者怀疑爱,没有信心,惶惶如丧家之犬,后者重新认定了爱,拾起了信心,也有家可回。最终,玩具们不顾一切的逃亡行动都成了烟云,最后决定他们良好命运的,仍是他们十多年如一日的对主人的爱的滋养。我似乎听到了《玩具3》清晰的画外音:爱,还有对爱的信仰,才是这次救赎成功的终极力量。 (文/最佳传球)

信仰与救赎的寓言—《玩具总动员3》-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标签: 幼儿寓言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