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茶花、古寺

大千世界 215 0

  牵着一匹白马,手持一株山茶,来自云南大理的感通寺主持、无极禅师,带着24名僧徒,向着遥远的首都南京出发了。

  这是大明帝国之初、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南京的皇城里,当无极禅师向朱元璋献上山茶和白马时,恰逢早春,此时茶花盛放,白马在朝堂上突然嘶鸣,满朝文武为之一振,纷纷进言说,这真是祥瑞徵兆,预言大明国运昌盛啊。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原本就对佛家弟子抱有好感,又刚好马嘶花放,他喜从中来、龙颜大悦,立马颁旨赏赐无极禅师“馆之上刹,赐馔、赐衣”,除了亲自为无极禅师上法号“法天”,朱元璋还亲笔题诗《僧居点仓》赠无极禅师:

  “峰头积雪炎天厚,岩上深松盛腊长。

  问道也应如是往,好将钟鼓震蛮荒。”

  无极禅师所居的感通寺,正是在大理境内的点仓山(苍山)之上。

  此前,朱元璋尽管率部先后平定内地,但元朝蒙古残兵仍然盘踞云南不肯投降,于是,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下令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人率兵30万南征云南,大军所向披靡,先是于当年十二月击败了元朝盘踞云南的梁王,迫使其兵败自缢,第二年、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明朝大军又攻克大理,俘虏了云南土酋段氏,基本平定云南全境。

  至此,此前千年一直游离在中华帝国势力之外的云南地区,开始了与内地的同化进程,而无极禅师的南京朝觐,就发生在大明帝国平定云南的第二年。

  对于朱元璋来说,云南与中华帝国内地的归一进程,急需来自宗教层面的支持,而无极禅师等僧众的觐见,恰逢这一历史性进程的开篇节点,肩负这个同一使命重任的,即将交付给予大理点仓山上的感通寺。

  后来,在明末清初江山鼎革之际,当时感通寺主持、高僧担当怀着万分感慨,为感通寺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

  “寺古松森,西南揽胜无双地;

  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在苍山之上、洱海之边的风花雪月里,感通寺内,珍藏着大明帝国的金戈铁马、哀怨情仇,而白马茶花,只是这个故事的开篇而已。

  

白马、茶花、古寺 -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苍山上、洱海边、感通寺。/图源:图虫创意。1


  根据史书记载,感通寺原名荡山寺,其始建于汉,重建于唐,唐朝时,位处云南的南诏国立都大理,与当时的大唐、吐蕃鼎足而立,当时,禅宗六祖慧能的高徒神会,将禅宗亲传给四川成都万寿寺的僧人张惟忠,张惟忠又将禅宗法意传给了南诏国的高僧李成眉,李成眉,就是后来闻名的买顺嵯和尚。

  李成眉后来来到点仓山上荡山寺的旧址,点仓山,也就是现在的点苍山(苍山)。在这里,李成眉开始着手筹建庙宇,是为感通寺,而感通寺,也因此成为了禅宗云南第一寺。

  

白马、茶花、古寺 -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感通寺,就藏身在苍山洱海之间。/图源:图虫创意。后来,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在《重建感通寺记》中写道:“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贤者所建。”


  对于该寺为何命名“感通”,作为明代云南大儒的李元阳解释说:

  “况天下之物……不得其理不能感……感而遂通”。

  作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大理土著李元阳(1497-1580年)也是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在大理,李元阳即将遇到一位从京城北京,被贬至万水千山之远的帝国状元:

  杨慎(杨升庵)。

  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在后世闻名,是因为他那首著名的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白马、茶花、古寺 -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杨慎画像。然而在当时,被贬云南的杨慎,只是一位被嘉靖皇帝恨之入骨的帝国状元。


  事情起源于明武宗之死。

  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31岁的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北京豹房,由于明武宗膝下无子,于是皇太后张氏与当时总揽朝政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商议后,决定迎立明武宗的堂弟、兴王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也称嘉靖皇帝。

  从地方藩王入主皇位的嘉靖皇帝,主张追认其亲生父亲兴献王为帝,然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则普遍认为,嘉靖皇帝偶然得到皇位,全是因为明武宗膝下无子,因此才得以入承大统,既然如此,那按照礼仪,嘉靖皇帝就应该尊称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为父亲和皇考,如此才符合正统礼仪,至于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则应该改称为皇叔。

  从当时的礼仪来说,士大夫阶层的主张符合道统,然而嘉靖皇帝的主张则是出于人情,在另一层面,这场在后世被称为“大礼议”之争,涉及到追认皇帝亲生父亲的争执,其实也是新上任的嘉靖皇帝与朝臣集团的争权之战。

  在当时的士大夫们看来,当时年仅15岁,就偶然继承帝位的嘉靖皇帝,势必要与士大夫分权共治天下,至于如何共治天下,“大礼议”之争就是序幕。

  然而朝臣们显然忽略了时代,这已经不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代,而是皇权独揽、乾纲独断的大明帝国,于是,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嘉靖皇帝霸王硬上弓,强行命令礼部册封追认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帝和皇后,消息传出后,将此视为“惊天大事”的吏部左侍郎何孟春等人带头抗争反对,认为此举违反了帝国传统伦理道德,已经涉及国本,遭到对抗的嘉靖皇帝则暴怒,于是下令将何孟春等牵头八人全部打入诏狱。

  在今天看来,这场“大礼议”之争其实挺无聊的,但是在当时,这是涉及“国本”的震撼性问题,嘉靖皇帝镇压何孟春等人消息传出后,明朝上下文武百官群情激奋,其中,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此时正担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的大才子杨慎听说后,更是义愤填膺,杨慎于是鼓动文武百官说: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于是,杨慎约集了200多位朝臣集体抗争,文武百官冲到紫禁城左顺门前擂门大哭、声彻宫廷,而暴怒的嘉靖皇帝则丝毫不退让,下令将抗争的五品以下官员134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待罪,并先后廷杖打死了16位抗争的官员。

  左顺门廷杖之后,反对嘉靖皇帝册封亲生父亲为帝的文武百官最终被迫缄口,至此,从嘉靖皇帝登基开始就延续达三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最终以嘉靖皇帝和皇权的大获全胜告终。

  而作为带头闹事的“刺头”之一,状元杨慎则被嘉靖皇帝视为眼中钉,在先后两次廷杖差点被当场打死后,杨慎最终被嘉靖皇帝下令发配充军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而杨慎的父亲,就是三年前主张迎立嘉靖皇帝入京的首辅杨廷和,则被迫辞职回到了四川老家。

  所谓“诗家不幸文学幸”,因为坚守传统礼仪、以致彻底丧失仕途的杨慎,则始终不愿意向嘉靖皇帝和皇权点头哈腰,此后35年,杨慎一直被贬云南,嘉靖皇帝则对杨慎恨之入骨,尽管此后嘉靖皇帝曾经先后七次大赦,却唯独不肯赦免杨慎,不仅如此,嘉靖皇帝还经常向朝臣问起杨慎近况,只有当听到杨慎“老病”的消息时,嘉靖皇帝才能稍稍解恨。

  为了自污以避祸,杨慎经常纵酒自娱,有时甚至故意用红粉化妆打面,还在两鬓插花,带着酒,让妓女扶着他一起游览行走,对此,晚清文人谢章铤评论说,杨慎不过是佯狂避祸而已:

  “胸中实不知有几斗热血,眼中实不知有几升热泪。”

  这位贵为宰相之子、状元出身的大才子,一生著作达四百多种,且都是颇具创新的才学之作,也因此,杨慎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被并称为四川三大文豪,在被贬云南的35年时间里,他始终不肯向皇权低头,而是坚持在偏远之地,过一种远离政治的具有诗意与尊严的人生。

  于是,就在被贬云南六年后,嘉靖九年(1530年),43岁的杨慎与32岁的大理土著、云南大儒李元阳,一起相约,登上了位处苍山之上的感通寺。

  在无极禅师觐见朱元璋归来后,感通寺盛极一时,一度规模宏丽、拥有“三十六院”,被称为“苍洱名山第一寺”,尽管杨慎不幸被贬,但当时人普遍对这位性格耿直的大才子深怀敬意,而李元阳也对这位儒学前辈充满了深情敬意。

  当时,他们一起夜宿感通寺内,晚上篝灯夜坐时,两人听到寺僧诵经,字音多有讹误,于是李元阳对杨慎说,“宋人六书中转注多有错误,以致后人沿袭不改,希望杨公能有所记录,传闻后人。”

  于是,两人遂在感通寺内住了下来,杨慎则奋笔疾书,在感通寺内用二十来天时间,完成了《转注古音略》。

  后来,两人临走前,李元阳特地将他们所住的楼阁,题字为“写韵楼”,这也就是感通寺内保存至今的古建筑“状元楼”的前身。

  杨慎则题诗《感通寺》:

  岳麓苍山半,波涛黑水分。

  传灯留圣制,演梵听华云。

  壁古仙苔见,泉香瑞草闻。

  花宫三十六,一一远人群。

  告别了京城政治,这位状元才子,在感通寺和大理的山水之中,寻觅得到了自在人生。

  感通寺之游29年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72岁的杨慎最终老死云南。这位被充军发配云南的状元,虽然是戴罪之身,但当听说寻甸、武定的土司叛乱时,却毅然带着家僮前往助战平乱,当听说云南老百姓受到贪官污吏迫害,他又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四处写信上访为民伸冤,就在临死前,他还留下遗嘱说自己“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以此来激励子孙后代。

  状元死了,但感通寺,一直留着他的声名。

  

白马、茶花、古寺 -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感通寺内。/图源:图虫创意。2


  与杨慎同访感通寺后,李元阳还曾多次到访苍山,而感通寺吸引他的,还有寺内遍植的古茶树和著名的“感通茶”。

  云南巡按刘维曾经和李元阳一起游览感通寺,在寺内与僧人们喝茶叙聊后,他感念写下了《感通茶与僧话旧》:

  竹房潇洒白云边,僧话留连茗重煎。

  海山久思惟有梦,山中长住不知年。

  洱海之边、苍山之上的这杯感通茶,在杨慎、李元阳的时代近百年后,还吸引来了另外一位奇人:

  徐霞客。

  崇祯九年(1636年),从22岁就开始四处云游、遍访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来到了50岁的知天命之年。

  50岁的徐霞客,此时感到自己老病将至,于是开始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悲壮的“万里遐征”,从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开始,他先是从江苏出发遍访江西、湖南,然后又远游至云南境内,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不远万里的徐霞客,最终来到了大理苍山之上的感通寺内。

  在《滇游日记》中,徐霞客写道,当时感通寺内“中庭内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茶,无不架梯树者。茶味颇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

  当时,江苏宜兴出产的“阳羡茶”,是宋、明时期的名茶,但李元阳等人则在《大理府志》中称:“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江苏宜兴),藏之年久,味愈胜也。”

  ▲苍山之上的感通茶,在明代时就已闻名遐迩。/视频来源:传慈法师。

  徐霞客显然是慕感通寺之名而来,只是这种鸿鹄的意境,绝非普通人所能意会,就在到访感通寺后九个月,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两足俱废”、心力交瘁的徐霞客,被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回到江苏江阴老家,面对历经磨难、千里归来的徐霞客,江阴当地官员在前来探望时,摇摇头问徐霞客说,你这是“何苦来哉?!”

  徐霞客对此的回答说:

  “西汉的张骞凿空西域,唐朝的玄奘万里求佛,元代的耶律楚材同样行程万里,而我作为一个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从这个意义上,只有伟大才能理解伟大,只有高尚才能珍惜高尚,只有孤独才能品味孤独,除了徐霞客,没有人能明白他自己。

  一年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最终病逝于江苏江阴家中。

  此时,距离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还有三年时间。

  

白马、茶花、古寺 -第5张图片-大千世界

▲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年)。3


  就在到访感通寺之前,徐霞客先是在云南昆明,慕名拜访了一个人:唐泰。

  唐泰的爷爷唐琦,本是状元才子杨慎的六位莫逆之交“杨门六学士”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唐泰年少时也曾经上京赶考,落榜后,唐泰也像徐霞客一样遍游名山大川,然后又返回云南侍奉老母。

  在内心深处,唐泰与徐霞客一样,都有一颗云游四海之心。

  当时,徐霞客的朋友陈眉公刚好也认识唐泰,于是,陈眉公特地写信给徐霞客,让他前往云南昆明与唐泰会面,当时,与徐霞客一起结伴相行的静闻和尚中途病故,徐霞客于是邀请“诗书画三绝”的唐泰为静闻和尚撰写了《瘗骨记》。

  唐泰与徐霞客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在短短的相处时间里,结下了深情厚谊,对于以云游为志的徐霞客,唐泰还特地写诗《赠徐霞客先生》:

  鸿鹄翔云中,孤飞纵高举。

  浮云皓横绝,严霜脆弱羽。

  衣裳自清洁,素志未惰窳。

  弓矢岂无意,网罗奚碍阻。

  咫尺寡俦匹,万里亦踽踽。

  在古典时代云游四海的徐霞客,如此奇人,显然让唐泰肃然起敬。

  徐霞客去世后第二年(1642年),由于老母亲去世,这最终让唐泰彻底放下了俗世牵挂,于是,当时已经年届50岁的唐泰,也决定开启自己的“万里遐征”——出家为僧。

  于是,唐泰在云南大理境内的鸡足山剃发为僧,并取法号担当。

  

白马、茶花、古寺 -第6张图片-大千世界

▲担当禅师(1593-1673年)。但遁入空门的担当禅师,其实难以放下世事。


  根据史料记载,1644年崇祯自尽、满清入关后,担当禅师还曾经秘密参与抗清斗争,这位生于大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于满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担当禅师,身处明末清初的乱世之际,内心的痛苦挣扎是难以言喻的。

  参与抗清斗争失败后,担当禅师彻底遁入空门,晚年时,担当禅师常住在感通寺内,由于仰慕杨慎的为人,担当禅师重修了杨慎当时住宿的“写韵楼”作为自己的住所,并常在“写韵楼”内练习书法、挥毫作画,他的书画独树一帜,在当时被称为“云中一鹤”、“南中高士”。

  对于自己晚年定居苍山之上的感通寺内,担当禅师曾经写诗明志道:

  退居入荒谷,非为孤陋荣。

  幸有贤地主,高简薄世情。

  结茅苍山中,延我志此生。

  夙昔怀兹意,会始脱市城。

  日夕羊牛下,日出鸟鹊鸣。

  幽狎全其天,群伤寂昭平。

  自兮无忧乐,焉知有阴晴。

  

白马、茶花、古寺 -第7张图片-大千世界

▲担当禅师笔书“一笑皆春”。就在担当禅师定居感通寺的时间里,随着明亡清兴的战火燃起,云南境内也狼烟遍地,当时,先是张献忠的余部李定国拥立南明的永历帝,在云南境内与清军展开对峙争战,随后永历帝又在云南境内被吴三桂所杀。


  可以说,担当禅师遁入空门后,明末清初的人世间,并没有安生日子。

  就在担当禅师生命的最后一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又在云南境内挑起了三藩之乱,就在吴三桂作乱的这个冬天,已经81岁的担当禅师也预感自己大限已至,圆寂前,他提笔写下偈句:

  “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

  写完偈语后,担当禅师掷笔而逝。

  担当禅师火化后,弟子们为他在感通寺后立起了一座舍利塔,他的好友冯苏在题写的《担当禅师塔铭》中写道:

  “始焉儒,终焉释。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

  万千世界,愁苦难断,唯有身后长眠,感通寺下,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

  

白马、茶花、古寺 -第8张图片-大千世界

▲担当禅师舍利塔。4


  感通寺里的尘事过往,或许也让后来的林则徐,感慨万千。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在虎门销烟后仕途坎坷、甚至一度被作为鸦片战争的替罪羊、发配新疆伊犁的林则徐,又被起用任命为云贵总督,第二年(1848年),他慕名登上了苍山之上的感通寺。

  在杨慎和担当禅师曾经居住过的写韵楼内,林则徐写下了《道光戊申夏五榆郡班师东归登写韵楼》:

  知有英灵驻此中,肯教胜迹委蒿蓬。

  ……

  雪鬓霜髭写旅愁,芒鞋竹杖添诗料。

  披发何时下大荒,魂兮来止足徜徉。

  彩云城郭长无恙,明月关山休断肠。

  写下这首诗后一年(1849年),身患重病的林则徐奏请开缺,从云南回到了福建侯官县老家调治身体,但身处晚清乱世,林则徐根本难以安歇,到了1850年,清廷又急令林则徐前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事,于是,林则徐不得已抱病从福建启程前往广西,最终在行经广东普宁时病逝。

  或许,在生命结束前两年,在感通寺内,他已经感受到了“魂兮来止足徜徉”的某种生命结局。

  

白马、茶花、古寺 -第9张图片-大千世界

▲林则徐(1785-1850年)。对于感通寺的这种意蕴揭示,1906年,清末的法藏法师在感通寺中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


  “无所感,无所感,亦无所感,万感都归戒定慧;

  何以通,何以通,亦无所通,一通了彻去来今。”

  何感而通?

  而这,并非感通寺的全部。

  与林则徐祸福相依的大清王朝,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枪炮之中,在1912年走向终结。

  但帝制的余音和因缘仍在,清朝灭亡后第二年(1913年),一个孩子在苍山感通寺下的大理城内出生,这就是后来出任感通寺主持的惟昌法师。

  惟昌法师是爱新觉罗氏后裔,清朝末年,他的祖父到云南昆明出任盐务官,父亲曾在民国初年担任云南兰坪县县长,却因禁毒被匪徒所杀,当时,惟昌法师的母亲已经怀有身孕,于是他的母亲含辛茹苦流落到大理,最终生下了惟昌法师(俗名周麟)。

  

白马、茶花、古寺 -第10张图片-大千世界

▲感通寺内一隅。/图源:传慈法师。惟昌法师7岁时,就跟随母亲到了大理境内的鸡足山修学佛法,12岁时,惟昌法师正式剃发出家,后来,惟昌法师还曾远游昆明以及缅甸、泰国等地进修佛法,1938年抗战时期,惟昌法师毅然回到大理,先后担任三哨佛家寺和观音堂住持。1966年文革爆发后,惟昌法师被迫辗转来到感通寺内暂住,当时,他白天下山到生产队干农活,晚上就回感通寺居住。


  改革开放后,惟昌法师出任感通寺主持,一直到2006年,这位爱新觉罗氏的后人,最终以94岁高龄去世。

  至此,感通寺也在唐代重建后的千年岁月中,伴随着苍山洱海和暮鼓晨钟,在曲折中走向未来。

  2020年9月,最爱君也在因缘之中,走入了感通寺。就着一杯清茶,才发现自己,无意中,竟然闯入了一处失落千年的时空。

  或许,在白马茶花的映照之中,失落的杨慎、奔走的徐霞客、乱世之中的担当禅师,以及坎坷的林则徐,一切欣喜愁苦,终将透过感通寺的一杯清茶,与你我相会于时空之中。

  那时,我们终将遇见感通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