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农村吃过晚饭都会去串门儿,为啥现在不去了?

大千世界 102 0

“串门儿”即到邻居、朋友、亲戚家坐坐、聊聊天、问候问候,这可是一种正在消失的“文化”。在以前,农村人吃罢晚饭就去“串门儿”,似乎还有点区别,即不带任何礼物、仅限于本村之间。现在的农村,“串门儿”的习俗消失殆尽了。原因应该在这里:

农民的娱乐项目多起来了。刚吃完饭,即刻就睡,不是农民的习惯,也对自己身体不利。那时的农村,就是有黑白电视机的也没有几家。农民晚上齐聚有电视的人家是常有的事。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拉拉家常、玩玩扑克牌,还觉得时间过得挺快的,人也开心;现在就不同了,家家有电视看,人人有手机玩,大多的家庭也有了电脑,“一键即乐”。再说了年轻人,中年人都是低头玩手机。游戏玩得欢,“拼多多”的定时收包又到抢的时间。村社文化广场广场舞音乐起伏,自乐班子的小曲悦耳,篮球、乒乓球的打得欢,不在健身器材甩甩转转,还浑身不舒服,谁还会去别人家“娱乐”去?

以前在农村吃过晚饭都会去串门儿,为啥现在不去了?-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了。以前农民去“串门儿”,大多都是聊天。说是聊天,还不是家常里短,说自己,谈别人。说自己今忙着干啥了?有啥收获了?谁家儿子谈了对象?谁家女儿要出嫁了?谁家儿媳孝顺?谁家儿媳不学好?如此等等。现在呢,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是足不出户,啥事都知道。打开手机、电脑,随时都接收信息。要见“真人”,打开视频、开直播。有什么事,拿起手机发微信、打电话,省时省力,根本不需要串门儿跑来跑去。

以前在农村吃过晚饭都会去串门儿,为啥现在不去了?-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在农村里常住的人口少了。以前的农民,可都是“扎根”农村,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二分田”。播种前往地里运送农家肥,收获后又深翻平整土地,忙前忙后总是在自家田地里。现在呢,面对种地收粮只能糊口的“营生”,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外地打工,村里长年累月也就那么几个人。有些富起来的,或者为了儿子娶上媳妇,都在城里买房居住。这还不乏好多人为孩子念书租住在城里。留在村里的那些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也没必要去“串门儿”再叙了。

以前在农村吃过晚饭都会去串门儿,为啥现在不去了?-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农村人都怕被招惹是非。如今农村那新鲜的名词:“伪寡妇”、“留守妇男”,已经是农村不能避免的现象。本来“留守妇女”、“打工临时夫妻”的话题不断。农村结婚又必须面对和承担的一项沉重负担,“感情危机”、“婚变”的事时有发生,又有哪个留在村里的农民去趟这“浑水”。过去农村人“串门儿”,不是东家长,就是西家短。你前脚刚出了门,这话已经传到别人哪里?一度也把“串门儿”叫“拉闲话”。现在的人,“觉悟”提高了,怕“串门儿”招致是是非非,才不去瓜长蔓短议论别人呢!

以前在农村吃过晚饭都会去串门儿,为啥现在不去了?-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现在的农民人情有点淡了。在以前,特别是80年代以前,别说吃罢饭去“串门儿”,到了吃饭点大家各自端着饭碗,这家进,那家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吃着饭菜。交换着吃饭“蹭”饭也是常有的事。这饭吃着,家常也拉着,感情交流了,邻里、乡里也就走得近了。淳朴憨厚的乡村民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人们忙也是事实,也是托词。连过年“走亲戚”的风俗都愈来愈淡了;忙了一年的打工者,上班一周的干公事的儿女们,给父母打过一声招呼,便与手机为伴了,不和父母多说一句话。对亲人、对亲戚都如此“冷淡”,能对邻里乡亲还提神吗?

日渐凸显的攀比之风。过去的农村,人们都穷,借油借面,借馍,甚至婴儿“借奶”都是常有的事。大家彼此觉得就是一种周济、一种相处的方式。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贫富差距也愈来愈大。人心也在随着变化,有钱的瞧不起没钱的,怕穷人占了他的便宜;没钱的,也许是妒忌吧,也不搭理有钱的。“人穷志不短”,反正我也不求你。哪有必要去你家“串门儿”?

其实,应该说,这些都是正常的。毕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民的观念和行为也在改变,这也许就是“与时俱进”。不过,在农村不“串门儿”习俗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件好事,至少少了搬弄是非,增进了邻里关系。也不是说非“串门儿”就能促进感情交流,一部手机就办得妥妥的。

标签: 奇闻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